探索中国急诊医联体体系下急诊学科发展

﹏﹏﹏﹏

赵晓东,于学忠

引用文本:赵晓东,于学忠.探索中国急诊医联体体系下急诊学科发展打造急诊抗感染特色发展与能力提升之路[J].中国急救医学,,40(11):-.

为了全面贯彻“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精神,落实分级诊疗政策部署,加强医疗资源均质化、医疗服务能力均质化、急诊学科建设同质化,年4月组建成立了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下称急诊医联体)。自成立以来,急诊医联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抓住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高效运作,抓重点,补短板,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在实施政策落实,完善学科体系,奠定规培基础,构建教育体系,制定规范指南,探索创新模式,开展科研项目等各个方向同步推进,实现了急诊学科全面、协调、创新发展,形成了多维度阶梯化的发展模式。

在能力提升与人才培养方面,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努力。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教司、中国医师协会指导下,成立了“中国医师培训学院”,急诊专业学院成为率先成立的三个专业学院之一。未来急诊专业学院将贯彻落实学院宗旨,开展急诊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与定期考核等工作,包括相关的政策研究、规划拟制、标准制定、监督管理、考核评估,培养医德高尚、有理想、有本事、有担当、具备本专业相应岗位胜任力的同质化医学人才,为全面推动急诊学科建设发展提供提升能力的战略导向,为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有力的体系支撑。

急诊科作为多数急重症患者首诊科室,抗感染治疗是个久盛不衰的课题。半数以上的急诊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和部位的感染。不仅接诊各种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合并急性感染,还有相医院的院内感染,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难治性感染。急诊感染患者具有临床表现不典型、就医时间紧迫、诊断未明确、危重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使得急诊抗菌药物的应用尤其自身的独特性,较其他专科需要面对更大的挑战。急诊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及时,选用是否恰当,更换时机的把握等因素往往决定了患者的预后。提高急诊抗感染诊疗水平,就是提高急诊患者的诊治水平,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因此,急诊医联体首先将急诊抗感染作为学科建设发展的重点,精准发力、攻坚克难,为打造强大的急诊医联体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一、规范急诊抗感染治疗是建设急诊医联体的基础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指出,为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省级及以上区域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基本实现优质医疗资源配置均衡化;省域内人人享有均质化的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服务。另外,国家卫健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年)指出,以急危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在地级市和县的区域内,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提升重大急性病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这是党和国家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顺应民众关切为出发点,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实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中国”。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急诊人该怎样发挥学科力量,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面对中国急诊现状,医院急诊科职责,面对医疗机构急诊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亟待提升的迫切需求,年4月在国家卫健委急诊质控中心的指导下,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急诊医学学会联合发起,整合急诊学科技术优势资源,通过摸索与论证,结合丰富实践与理论基础,以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辨证思维,基于对急诊学科发展格局和趋势的深刻洞察,创新性地组建了急诊医联体,建立急诊医联体“八大体系”理念,医院合作(MHT)体系、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建设体系、科普体系、文化建设体系、质控改进体系、急诊一体化建设体系、党建体系,这是急诊学科发展的重大创新思维与方法论的突破,急诊医联体的成立为规范急诊抗感染临床发展奠定体系基础,使得急诊领域打造特色化抗感染策略成为可能。

二、规范抗感染治疗是国家政策保障下的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运用

细菌耐药是国际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lei1618.com/zwwh/73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