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循证医学证据分级体系的引入及其在中
循证医学(EBM)是近20余年来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即“遵循证据的医学”,被誉为是医学界的一次革命。证据是EBM的核心,最好的研究证据主要指来自临床的人体研究。但是,由于临床研究数量大,种类繁多,且质量良莠不齐,医疗决策者及临床医生很难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筛选出真实而适用的证据。于是,证据分级体系应运而生,其目的在于对不同来源的证据进行质量分级,临床医生只需充分利用研究人员预先确立的证据分级标准和推荐意见使用各种高质量证据即可,从而达到正确、合理使用证据的目的。
1国内对于证据分级体系的引入和应用
年,国内在一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处理准则的翻译版中首次出现了“证据分级”的概念,该准则中使用了年DavidSackett推荐的证据分级系统来提供推荐意见。年,唐镜波在药品监督指导的文章中介绍了美国卫生保健政策与研究管理局(AHCPR)制订的证据等级评定标准。年,廖静秋等在介绍系统综述时,提到了需要根据证据等级对证据进行综合,表明了证据分级也可用于系统综述的制作中。年10月,丹麦ErikMagid博士在全球作EBM循环讲座上海站中正式向国内学者说明了证据质量分级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并举例介绍了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制定的证据分级标准。自此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如何治疗皮肤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lei1618.com/zwwh/6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