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精读循证医学在骨科临床研究与实践经
文献来源及原文标题: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年5月第3卷第3期
《循证医学在我国骨科临床研究与实践中的应用》
原作者及单位:
陈耀龙
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
甘肃省循证医学与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北京医院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循证医学的发展
1.循证医学的兴起
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GordonGuyatt教授和他的同事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了《循证医学:医学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一文,标志着循证医学的诞生。
年,专门生产、保存、传播及更新卫生保健领域最佳证据“系统评价”的国际学术组织———Cochrane协作网在英国正式成立。
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DavidSackett教授在其主编的《循证医学:如何实践和教学(第2版)》一书中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将三者完美结合,为每位患者制定最佳的诊治措施。
循证医学在我国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程,以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和高质量的证据深刻影响着我国的卫生决策和临床实践。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近30个循证医学中心,先后于年和年分别成立了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和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系统(GRADE)工作组中国中心,并于年成立了WHO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
2.循证医学的实践
循证医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强调将临床经验、最佳证据和患者偏好三者结合起来。其核心思想是对证据进行系统、客观、定量的综合分析,并依据证据进行医疗决策。
目前,卫生技术评估和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多以系统评价为主要依据,临床研究者和应用者应尽可能提供和应用当前最可靠的临床研究证据。此外,循证医学还提出应重视患者的偏好与价值观,即在进行临床决策时,医生应以患者的角度,从患者的自身利益出发,使患者充分了解各种临床治疗方案的利弊,结合患者的偏好进行临床决策。临床经验、最佳证据和患者偏好三者的一致性越高,越有利于做出最佳的临床决策。
循证医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医学实践模式。自循证医学的理念被首次提出以来,现已对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领域和医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临床医生更是以开放的思想接受循证理念,积极开展循证临床实践,为提高卫生医疗实践质量而努力。
我国骨科领域循证医学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循证医学的发展势头迅猛,现已被应用于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在临床医学领域中,骨科属于外科学的重要分支,手术治疗涉及骨与关节损伤,专业性较强,与解剖学、放射学、病理学及生物力学等学科均密切相关。
生物力学和组织工程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医学影像如普通X线、数码X线、CT平扫、血管造影等诊断技术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骨科临床实践的难度。故骨科临床实践结合循证医学的理念与模式对提高骨科医疗实践与科学研究的质量意义重大。
常见的骨科疾病包括骨质疏松、骨折、脊柱炎、颈椎病、关节炎及腰椎病等,其中大多数疾病会引起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与肌肉功能改变,给患者及其家庭甚至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骨质疏松是一种与年龄增长相关的骨骼疾病。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骨质疏松已成为目前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有统计结果表明,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已超过2.1亿(占我国总人口数量的15.5%)。骨质疏松将成为困扰老年人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预计至年,我国由骨质疏松引起的相关骨折病例将会增加至万,治疗成本将高达亿美元。
由此可见,骨科疾病将给我国的医疗体系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确定并实施有效的筛查和干预政策,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努力开展并普及骨科疾病的循证医学理念,有助于提高我国骨科综合诊疗水平和降低我国卫生保健支出。
1.骨科随机对照试验的现状
年,Jiang等对—年我国学者以第一作者发表在63种国际骨科杂志上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12年间我国作者发表的骨科文献数量逐年递增,共计篇(4.5%),位列全球第4位。尤其在年以后,我国大陆地区每年发表的骨科随机对照试验总数已超过香港和台湾地区。
年,赵刚等采用临床试验报告规范(CONSORT)对—年中文骨科期刊上发表的73篇骨科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发现大多数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居于中下水平,几乎没有较为完整的随机对照试验报告。
2.骨科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现状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最高级别的证据,其推广和使用一直备受北京最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lei1618.com/zpjs/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