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前沿2018循证医学年会下半场精彩
于5月4日召开的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年会下半场——复旦循证医学论坛,由医院的陈世耀教授,以及医院的王小钦教授担任主持人,循证医学中心的王吉耀教授、医院的朱畴文教授带来了开场致辞,如何将循证医学的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是循证医学整个过程中的核心步骤,四年来,复旦循证医学论坛一直致力于青年人才的教学、培养,将最佳证据落实到临床实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获得良好临床结果。
从胰腺癌患者亚组特征中剥离出精准医学证据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郑雷教授
众所周知,胰腺癌对化疗药物不甚敏感,且绝大多数病人不能从手术或者化疗中获益;一项研究表明,在过去的近40年,霍普金斯胰腺癌病人术后生存无任何提高。
为了取得胰腺癌治疗的突破,专家们试图从生物学基因亚型方面进行研究。郑雷教授所在团队通过建立病人的临床信息、基因信息、免疫学信息的数据库,将胰腺癌进行亚型分析,对一些胰腺癌患者进行了靶向或免疫治疗,期待未来更多生物标记在临床中的应用。
制定临床实践指南评价的‘中国标准
医院
王吉耀教授
循证实践指南在临床决策中十分重要且应用广泛,而国内指南质量普遍较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我们在遵照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符合现阶段国情、科学可行的临床指南评价的中国标准(AGREE-China)。在此基础上,王吉耀教授主要介绍了临床实践指南评价标准的制定流程、评价标准内容、指南制定小组的职责、如何评价证据质量等内容。
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的策略和方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
刘保延教授
辩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其临床干预主要有个体诊疗和专病专方两种模式,但是对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的评价,始终困扰着中医的发展。刘保延教授根据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的特点,从评价“医师”入手,对中医药疗效评价的范式、方法、模型与技术平台进行了研究。对于这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目前仍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完善,期待未来得到更多好的结果!
基于大数据的医学研究
医院
于广军教授
数据爆炸的时代,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RCT研究的局限也日益明显;作为国家创新战略之一,大数据在推进健康医疗临床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大数据可有效应用基于信息系统的新型数据,尤其是应用于注册登记系统、医院电子病历、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物联网和组学数据等;大数据研究与传统研究互补,具有全面、多维、连续的优势,必将广泛应用于趋势分析、比较结果研究、预测预警、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
真实世界证据在中国
——现状、对策与探索
医院
孙鑫教授
药监、医保、临床指南是使用真实世界证据的三个主要领域。在中国,真实世界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正逐步得到国家权威机构认可与使用,但是,我国对真实世界研究的理解和生产存在较多误区,缺乏协同组织和统一规范,且研究能力不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通过建立整合生态系统,数据生产方多方合力,结合系统支持,建立针对真实世界证据的规范和评价体系,多方促进真实世界证据的生产和使用。
循证医学实践中的发表偏倚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陈坤教授
循证医学证据大部分来自期刊文献报道,但是期刊有选择性发表阳性结果的倾向。此外,期刊编辑收受贿赂、制药企业赞助等原因均会引起发表偏倚。发表偏倚是Meta分析难以规避的系统误差,要想控制发表偏倚,改造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系统(规则)是根本措施,理性看待证据(文献),尽可能收集未能发表的研究成果,睿智地应用证据和验证新证据。
证据为何屡遭质疑?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王束玫教授
近几年来,临床研究证据屡遭质疑,如“胆固醇引发血管病”、“基因检测的准确性”等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研究设计遗憾、质量控制疏漏、统计方法问题、因果推断缺陷等。对此,我们应明确,科学是相对而言的,所谓科学证据只是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相对科学的研究结果;不能因得不到最可靠的证据而无所作为,审慎地利用现有证据才是智者的选择;限于条件,多数情况下研究者拿不出%准确的证据,但不能因此放弃对严谨性的追求,追求高质量证据永远在路上!
医学文献在临床应用中的争议问题
医院
陈世耀教授
临床研究文献最终都是为了回答临床问题,要临床医生去解释,最后检验的是病人,是临床疗效。陈教授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病相关性研究为例,指出所有的临床研究都会存在选择偏移、测量偏移和混杂偏移,这些偏移是否会影响到临床结果的方向,需要临床工作者进行判断。
儿科循证医学研究的特点与临床培训
复旦大学医学院医管处
王艺教授
儿科循证实践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循证医学在改善临床诊治、研究、教育规划、卫生保健服务和儿童保健政策方面的应用。儿科临床实践需要循证医学贯穿始终,以提升疾病防控质量和水平,推动儿科学科发展,提升研究水平,并前沿性推动儿科疾病防控策略。
Summer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lei1618.com/dlfb/4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