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陈永华漫谈教师研究与点评
.07.12下午,一课教学研究会邀请的专家陈永华老师对上午的6个报告作简单点评,并漫谈了教师研究、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我的学习笔记。个人水平不足,不能对陈老师的观点加以提炼,所以笔记以实录形式记录。可能有原话缺失,所以我的笔记不代表陈老师的真实观点,感兴趣的老师请找相关的讲座或者培训去听。
.07.12by梁洋葱LCY
讨论论文的问题:
主标题、分标题、概念、结构、课例研究的边界、取舍、题目、语言、摘要、重点
一、主标题
修改前→修改后
例:以任务驱动提升学生的学习表现力→设计挑战他人的表现性任务,提升学习力
例:《用三角尺拼尺》教学设计→在“拼”中解决问题——《用三角尺拼尺》教学设计
例: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求学问,需学问”——落实“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之思考
例: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合实践→明确单元整合方向提升整合教学实效
核心素养很多,但是小学的其实没有出来,核心素养的学科落实怎么做,要慎用“核心素养”
例:XXXXXX(诗意的标题)→在整合拓展中深入探究——以“七巧板”教学为例
二、分标题
例:分标题什么意思?——要简洁明了、更明确
寻绪:或许可以这样做!→分步推进实验操作,体验培养随机观念
例:从兴趣出发,通过绘本爱上数学适时引入……
从问题出发,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正确的废话
陈:有些学校,没有通过课题推进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是很可惜的。
——要找支架归整自己
例:分标题要体现主标题,三个分标题要对应主标题,
所有肉剔掉以后,骨架要能看出人来。
三、其他问题……
现状太平不要放,原则/作用容易中枪。
要讲别人没有的。
实录一般不建议。
废话不要太多(正确的废话)
例如:“随着XXX的改变,课堂XXX,那么要如何XXXX,应对XXX的情况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摘要:摘要是这篇文章的浓缩版(而不是文章的意义)
文章讲了什么观点、什么策略,一定要在摘要中出现。
摘要、关键词是检索用的,摘要看了有东西,才会看具体内容。
概念界定:普及的概念的不需要解释啊,大白话、大直话的也不要讲。
说XXX(名师、专家)的观点,可见我们要XXXX,体现了xxx的意义。
——这是不对的,你的文章应该是佐证自己观点,而不是佐证专家的观点的正确性!
《从课例研究到课程实施》
——漫谈教师研究的特性与成果的提炼
陈永华
●经验型教师
传道、授业、解惑、教书匠、学高为师
●研究型教师
教师即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
●“循证型教师”
循证教育是指将教育人员的专业智慧、实践经验与目前能够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结合起来,慎重、准确而明智地做出教育决策,开展教育实践。
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practice,EBP)肇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循证医学。字面意义为“遵循证据进行实践”,是实践者对于知识消费者(泛指实践者所服务的个人或群体,依据情境的不同,也可以将其称之为病人、顾客或来访者等)的具体问题,在消费者的主动配合下,根据研究者提供的最佳证据及管理者协调制定的实践指南、标准或证据数据库等所进行的实践。
研究指向、研究路径、研究成果、研究应然、研究特性
每一个课堂都是一个实验室,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成员。
数学老师有个天然的优势,你带2个班,找1个点,自己去试试看呀。
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查理·芒格)
■研究指向
选题、选题、还是选题……选题是个伪命题,课例研究主题即选题。
●“周长”课例
研究方向:概念教学
研究主题(设计理念):淡化概念形式、把握概念本质
从课例研究到论文撰写——以“周长”一课为例
教学设计《淡化概念形式、把握概念本质——人教版“周长”教学设计》
教育叙事《淡化概念形式、把握概念本质——人教版“周长”教学磨课记》
《聚焦概念本质、锤炼数学思维——人教版“周长”磨课与反思》
教材解读《淡化概念形式、把握概念本质——人教版“周长”教材解读》
《淡化概念形式、把握概念本质——“周长”不同版本教材对比解读》
教学例谈《淡化概念形式、把握概念本质——以人教版“周长”教学为例》
教学反思《淡化概念形式、把握概念本质——人教版“周长”教学反思》
学情研究(学法指导)
《基于学情视角的概念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经历过程中理解概念本质》
教学探索
《在淡化概念形式中把我概念本质》
课题研究
《基于经验积累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XXXXX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研究的指向——围绕一个中心:教学实践
实践性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最根本的特征。对老师而言,不能解决自身真实教学问题的研究,不能提升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不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也就是伪研究)
(顾泠沅教授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变化)
一般论文慎言“教学模式”,模式需要很深厚的理论去支持。
早上6个报告的点评+杂谈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研究
正归一问题教学设计综述——审题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儿童现实的质量单位教学设计研究
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意义”掌握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设计研究
给蓝老师的建议:扩写4条策略,把案例补充进去,再进行分析。
其他:
运用有效视角
微观:以问题引领、践行“变教为学”理念——以“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为例
中观:“图形与变换”教学难在哪儿
“计量单位”教学的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
宏观:从“先学后教”到“翻转课堂”——基于数学教育的视角
冷观:例谈数学情境设计中的不当现象
一个可借鉴的:宏观概念微观说——聚焦XXX的教学——聚焦XXX的某一课
一些课,批名师的,特别容易发表(??)
《从课例研究到成果提炼》
——以“概念深度学——培养几何空间观念教学研究”为例
聚焦主旨问题、拓宽研究视角
旁观(其他学科):《基于前概念的低年段小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研究》
《运用认知冲突策略促进儿童科学概念转变的教学初探——以“水和水蒸气”一课为例》
教材视角
业态视角
单元教学
学生视角:批改学生作业、试卷
——把身边发生的事情、效益最大化
顺应教研而动——业态(问题)意识
“顺”最近参加了什么教研活动?自己在研磨的课主题是什么?可否顺着主题再做持续的追问?
“应”最近的教研是否进一步激发了自己的问题意识?能否与研教的主题做对应?如何对最近的教研作回应?
“动”动了脑、动了口、可否可以动动手?
逆“观”栏目而谋——编者(期刊)意识
“逆”看看杂志需要什么?编者在想什么?
“观”有什么栏目?文章什么结构?
“谋”能写什么?可以写什么?哪些适合发表?
平“估”同行而思——读者(现实)意识
“平”看看同行在想什么
“估”评估同行怎么看自己的选题?相同问题是否与同行想的不一样?有无新意?
“思”思考选题如何取舍?可以从哪个角度超越同行?
很多老师需要支架,最重要的是思考的支架、思维的支架。
对于文章结构的思考?逻辑清晰、一一对应。
小学数学参考选题
初中数学参考选题
选题的可操作性:
研究范围是否明确?
文章呈现有无创新?
个人能力是否匹配?
材料储备是否详实?
——围绕一个中心:教学研究
■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为什么?(意义的“获得感”)
课例研究研究什么?(过程的“浸入度”)
课例研究成果如何提炼?(表述的“适切性”)
激发个人诉求,培养专业自觉
展开课例研究,体现研教相长
《从课例研究到成果提炼》
——以“思维可视化”为例
聚焦原点:WHATWHYHOW
●思维可视化是什么?
●思维可视化为什么?
●思维可视化怎么做?
头脑风暴,思考问题→现实问题→聚焦问题
——
过程的“浸入度”
路径推进是否科学?
问题反思是否到位?
成果梳理是否及时?
体例呈现是否适切?
——树立两点认识:教学与研究相反、问题与智慧相生
反思的层次
技术性反思——目标、教参上规定的目标
实践性反思——聚焦学生,学生跟我的目标怎么匹配
批判性反思——更上位,这样的目标对不对,有没有伦理问题在里面
反思:找问题、反思问题
行文的学理性
文章结构是否完整?
文章标题是否明确?
文章行文是否规范?
文章表达是否学术?
——对标三条标准:论之有魂、言之有据、述之有道
魂:就是主题,每一个分论点都是分论点论述部分的主题;
据:案例
道:方法、策略、标题……
最严谨的教学论文结构
(序论、本论、结论)
中心论点——主标题
分论点——分标题(要明确)
归整写文章的讨论,也是归整教学实践
XXXXXXXXX——扩写的意思,把分标题扩写下,解释下。然后+案例,再根据扩写把案例分析下。
取标题,尽量按照归整的方式去取。
课例研究需要厘清一种边界!
请不同的人看(工作10年的,工作3年的,去看这篇文章)
研究的应然:教师研究的“向生性”(儿童立场性)
案例:儿童哲学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不同课型教学研究
研究特性(小结)
内容与途径的一致:实践性
源点与动力的一致:反思力
方向与目标的一致:生本性
成果与效能的一致:获得感
论文撰写“八条”
找对选题、取好标题
合理结构、注重规范
找准重点、着力谋篇
开宗明义、直达主题
明晰概念、透彻说理
精选案例、有效论证
分题论述、清晰条理
学会取舍、善于修改
“有太多这样的人,在他们自认为思考的时候,只不过是重复自己的偏见。”(威廉·詹姆斯)
-end-
~洋葱记录~
梁洋葱
马刺球迷数学老师
知行合一由己及人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lei1618.com/zyjz/6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