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之于健康的作用和贡献非常有限

现如今,人类的健康领域已然是医统天下和医疗独霸的时代(其实千百年已是如此的,医家一直是人类生命健康的主导者)。医药学等同于了或遮蔽了健康学,医疗保险替代了健康保险,医药学把所有的健康问题都说成疾病或看成疾病,然后拿医学或医疗来研究和对付,来辩解或敷衍。健康学和健康服务被淹没在现代医学和医疗服务的汪洋大海之中。

1、医药学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人们常说: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这里无论上医(或大医)、中医和下医(西医)都是在讲“治”,其实,医者也是治也的意思,就是纠错、纠偏或纠正的意思。这也反过来说明,医学就是等有问题了就去“治”,去纠错、纠正。没有出现问题或找不到问题时,医家似乎无从下手。

医家或医学是处在靠下“术”的层面,而药学则是更下面的“器”物层了。而当今的问题是:医学和药学已合二为一了,常常“医药”和“医药学”并称了。有句成语叫“用药如用兵”,可见,到用药来治的时候,那就是等于是“出兵”而战了(古人讲砭、针、灸、药,药是最后选项)。如此看来,现在的医学、医药或医疗是“文治和武力”并用!

可见,医药学(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就是防病治病,救死扶伤,或者说是等到身体发病或复发时就去纠错、纠偏或修正。但这对于健康来说只是在等待一些生命个体出现问题了就去做一些补救而已,而且这种强力纠错或修补往往是杀敌三千自损八百或拆东墙补西墙,很是得不偿失的!

如今的医药学得益于现代科学的威力而自恃强大,对生命体的不适反应就用药物和医疗横加干涉,抗生素就是医药学或医疗使出的一种强制行为,有时甚至不惜手术去改变生命的内在结构、扰乱其自组织过程或演化失序。可以说,医药学简直就是在逆天而行,其行为只是在解决健康出现问题时的病痛表现而已,而健康内在的系统运行机制和规律并没有得到改观。

其实,在医学思想下的健康观念和健康方式是比较低级的文明。其医学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只能证明是医药学水平高,并不能证明人类的健康水平高。人类的健康水平高低取决于人类自身健康系统的完备性和生产力(各种健康能力或活力)水平,不取决于医药学的发展水平。相反,现代医药学发展水平越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就会越低,因为,健康力被医药力给替代或抑制了。同样,现代人的知识水平很高,但现代人的智慧水平很低;现代人的情感很丰富,但现代人的道德水准太低。

千百年来,人类把其健康锚定在医学和医药的发展上,这实则是有些糊涂。虽然医药学和医疗技术一直是在突飞猛进,但人类健康却在每况日下,各种病痛是有增无减。如:止痛和治痛的药物和技术可谓越来越先进或日新月异,但患颈肩腰腿痛的人是在“井喷”;抗生素和营养素可谓是层出不穷。但三高、癌症病人是越来越多,医生也是越干越累。

现代医学把医疗和医药发展到了可谓登峰造极,但它所带给人类的麻烦和痛苦也是登峰造极。医改难题、医患矛盾和健康危机如期而至。被逼上绝路的医学工作者们是该要真正地沉下心来开始反省的时候了。医药学是人类健康的发展方向吗?

2、医药学之于人类的健康何为?

WHO早在上世纪末就得出结论说:现代化的医学和医药对于健康的作用和贡献只有8%。即便是把所谓的中医和其它医学和药学都加起来,其对健康的作用和贡献我想也最多也不会超过30%。如此看来,健康的真正恢复、维护和建设提升等肯定就不在医药学上。

由于,医药学以及由此而诞生的医保、医院和医生,其实质是在等人们生病了,然后给人治病,其局限在“病”上,也就是说医药学所能做的似乎就只是“防病治病”。人们在医学的长期教育下,只在一味依靠医疗和医药去防治疾病,而忘了建设健康、维护健康的责任。故而,也是等到身体不适了,即发病医院、找医生、用医药。医患双方的这种等待怎么可能使人类的健康会有一个好的水平或得到很好的预防保障呢?

如今,以西医为代表的现代主流医学及其医疗实践,正暴露其日益严重的问题和潜在的缺陷及深刻危机。一方面,西方医学理论在还原论思维引导下,由于其方向性错误,致使其离健康目标越来越远;另一方面,现代医疗实践在资本利益的诱惑下,过度市场化、魔怪化,极大地挑战着人类的长远健康利益,一场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正在威胁着人类。

遗憾的是,医药学仍然惯性地向前发展着,现如今是“一个又一个医学模式不断登场,如循证医学不够来转化医学,转化医学不够再来精准医学……但都未解决问题”(樊代明院士语)。他还说:“人类多种常见病,90%以上无药可治,感冒能治好吗?不治也好;多种罕见病,99%以上无药可治;恶性肿瘤已占人类1/4死因,很大一部分治了不如不治”。樊院士说的好哇!在此,我个人认为:这些疾病不是现代医学无药可治,而是完全可以彻底消灭它们,但问题是,彻底消灭了这些疾病,健康又在哪儿呢?健康没法得到,甚至生命有时也没有了!

这些年我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医药学之于人类健康贡献”这个问题,令人不解的是:人类为了健康似乎一直只在求助于医学,依赖于医疗,且总是希望在医学和医疗上去寻找答案,希望医学不断地出现奇迹。其实大都不明白,医药与健康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在此,我的思考是:

首先,人类的健康需要人们从整体发展上予以深刻反思,不能只求助于医药学,并应重新选择正确的健康发展道路。医药学已完全掉在了疾病的思维里不能自拔,只注重或强调用“医药”去防治疾病;而忘却了用“医理”去治理健康,更忘却建设健康的任务和责任。

再者,人类为了健康而只在医药学上去求,这可以说是在“缘木求鱼”。现如今我们要建设健康中国,要打造健康产业,要提高健康水平,这一切都指望着“医药学”,那且不是拿“牛头对马嘴”。其实,在我们健康的工具箱里,不应只有医疗和医药的这点点工具,其工具、手段应该很多。

另外,我们还应该反思的是:人类一定要和疾病抗争到底吗?千百年来“医学”一直在防病、治病和抗病,可抗争到了现在也还没有好的结果呀!其健康幸福的质量没见增加,反而有所降低。其实,人类同疾病打交道不是更多在于“抗”,而在于“和”。人类能在自然中生存下来,也正是懂得“正合奇胜”;同样应该知晓:想要健康就得与天地相合,而战胜疾病的最好办法是强大健康,即:建设健康远比医药防治疾病更有价值和意义。

还有,医药和医疗只是在被动的拯救和维护着一个个的出了问题的个体生命健康,而群体的健康素养和健康质量应靠什么去维系呢?肯定不能寄望于“医药学”了,得用“健康学”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了。

3、医药学竟然僭越了健康学

在医统天下的局面下,医药学不仅僭越或遮蔽了健康学,而且,中西医之争也已争论了一百多年,其争论的焦点就谁是科学和防病治病,竟然都忘了其根本的目标和责任——建设健康,也以致于人类没有能直接从健康学上去研究健康的基本演化规律。

一方面,医药学已垄断了健康学的学科话语权,所有与健康相关的知识都统称为医学,如生物医学、精神医学、运动医学、营养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等,把与健康相关的理论都往医学上靠,与健康服务相关的技术都往医疗上靠,与健康相关的产品都往医药和医疗器械上靠,其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统统称为医师或纳入医疗职称系列,没有医师资质就不能执业,即便执业也不被看好,似乎只有学医学,搞医疗才有出路,才是健康。

另一方面,医疗保险垄断了健康资源配置权,把用健康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技术进行治疗的方法有选择性地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其目的和结果就是旨在发展医药学。这样一来,其健康服务的需求者都必须是病人,否则就不能享用医疗保险支付费用,所供给的也只有医疗卫生服务,想要其它的健康服务是没有的。可见,医统天下和医疗独霸直接导致健康服务供给结构严重失衡,健康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也许有人会说,医药学在应对疾病时,除了疾病的治疗以外,也考虑到了如何使疾病不发生,这就是预防医学或卫生学。但是,即便如此,医药学仍然没有跳出疾病的束缚或疾病思维的局限,因为它缺乏更高的战略思路。健康学的思路就是不以疾病为着眼点,而是以健康建设为中心考虑问题,即直接考虑人类健康状况的保持和提升,进而找到健康保持的规律和建设提升健康的方法,如此这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就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更能做到预防和康复疾病。因为,防御敌人(疾病)的最好办法是强大自我(健康)。同时,健康思维也可以更加全面、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建设促进或增强人类的健康,从而提高生命质量和健康寿命。

如同一个国家不仅需要精心治理(主要是政治和法治),还需要不断的去建设和发展一样,一个人的身体也不仅需要医药治疗护理,更需要不断地去建设和提升健康水平。如此一来,这种建设和提升健康的过程和具体方法,恐怕是医药学所能够做得到的!这就得“健康学”而为之了。

4、健康学已应该隆重登场了

健康学其实古已有之,只是现在它暂时缺位了。大家请看《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并没有称《医经》和《中药经》。神农尝百草为的是给民以食物,而非药物,本草者,本地的草木食物也;到了明代的李时珍仍然叫《本草纲目》,而没有叫《中药纲目》;现在的同仁堂,其前身是百草堂,也并非是中药堂。所谓“内经”者,即身体内在这个世界的经典学问也,《内经》的主旨思想是叫人们顺应自然规律而健康生存,是讲顺天而为,这与医学违背自然规律而去对抗压制疾病的逆天而行是完全不同了。为此,如果按照现在的说法,《内经》和《本草》可以称之为“内经学”和“本草学”,亦即“健康学”和“食物学”。

中医和中药这是两个概念其实是伪概念,是清末民初时,由于整个民族落后到了极点,我们那时的文化精英们针对外来的“西医”和“西药”,就盲目地、不自信地把我们祖先的健康思想和养生文化自我矮化成“中医”和“中药”(当然,内经学和本草学中有医和药的内涵),以此来PK西医和西药的防病治病之能事。这一失足而酿成中西医的百年之争,且也完全掉进了“疾病”思维的陷阱里了。

试想,《黄帝内经》怎么就非要只开出什么“中医学”之花,怎么就不可以开出“健康学”之花呢?《神农本草经》为何非要改叫“中药学”而不是发展成“食物学”。如今,该是让体现中华文化的“健康学”和“食物学”与体现西方文化的“疾病学”和“药物学”各表一枝,让“健康治理”和“疾病治疗”并驾齐驱,共筑人类健康大业,这样且不是更好。

但遗憾的是,我们一直在期待着来一场医学革命,其实,要我说不如干脆来一场健康革命,来一场健康道路,健康理念,健康理论技术和健康制度文化的彻底变革。因为,健康不仅是指一种所表现的外在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完满和谐的平衡状态,更是指机体自身内在所拥有的一系列自组织调节平衡机制和自强不息的应激适应能力或活力。所以,健康不仅仅是只外求于医学和医疗这些手段去制止疾病(也就是不平衡状态),而是更应去内求于健康内在本质规律是否健全和能力是否充足,以及系统是否完备。即健康不仅要靠医学,还要靠易学。不只是医家的事,更是大家的事。

为此,要想真正获得健康或提高健康水平。我们必须跳出医药学,加快创建健康学,因为,医药学只是保障健康不被疾病所耗损,其作用也非常有限。而生命系统的健康是有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可循的,所以,健康是完全可以也应该形成一套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从而指导全民健康事业的正确发展。人类要想健康长寿就得从健康学上去寻找答案,我们想要打造健康产业得必须有健康学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我们要建设健康中国也必须得用健康学去实现。总之,得有健康学。

当然,健康学是尚未真正建立的一门潜学科,是需要极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勇气,它将超越所有的医药学。不过,“健康学”必将是建立在各种医学加和起来的“大医学”上,其中大医学包含上医、中医、下医;包容西医、儒医、道医、佛医等。而健康学则是包容大医学、科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环境学和宗教等。实际上,关于健康学的研究,古今中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没有被系统地总结罢了。

健康学它不象医药学那样只注重探究外在的致病因素和表现症象,而是注重探寻健康内在的系统运行规律及机制和能力。

我们知道,天地自然这个大系统是有规律的在变,而人体这个小系统必须适应这个大系统的变化,并保持其平衡状态。生命体的这个系统的自组织平衡机制、自应激适应能力和自强不息的再生能力或自愈能力就是自我健康的法宝。如此才能做到“天人相应”和“天人合一”,才能不生病,或生病了还能自我康复,才能健康长寿。这也正是每个生命体自身能够维持其健康平衡状态的本质规律之所在。

随着系统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系统论的核心就是一个小系统和所依赖生存的大环境(大系统)的关系。其每一个系统适应外在世界变化的根本就是达到整体的平衡。可见,人体系统就是一个不断适应天地自然系统的平衡之变,所以,平衡状态就是健康,适应状态也是健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适应过程的应激反应不能完全当做“疾病”或病症来对待。当然,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还不能自我平衡,那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就会失真和变形,造成系统无法及时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那么,系统就会紊乱甚至崩溃,机体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由于每一个系统都是在与周围环境的对立中不断寻求着与它的和谐统一,因此,每一个系统的变化都会滞后周围环境的变化,即有一个适应环境变化的时间差,而正是这种时间差造就了两者在变化上的差异和不断获得活力或能动的机会(这也就是生命系统能不断拥有的自强不息的生机活力或“应激反应”能力)。这种差异变化和应激反应是有规律的,健康学就是要找到这种差异或应激反应能力及再度适应平衡或自我修复机制的规律性,从而才能找到建设提升健康和帮助疾病康复的方式和方法,或者能适时地协助其重新获得再生能力的机会。

编辑:安泽锋来自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lei1618.com/zwwh/823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