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估证据的可信度上丨循证医学训练
小伙伴们,张志清老师的检索课是否帮助大家打开了一扇窗?大家完成检索后,我们就要开始筛选和评估证据了。循证医学训练营的第6次课和大家分享了证据可信度评估的考察维度,分别是研究质量(即偏倚风险)、间接性、不精确性、不一致性以及发表偏倚。这部分内容理解即可,大家是否还有印象?
可信度其中一个维度就是相关性或间接性的评估,如何评估相关性是这次课的重点。一开始张家兴老师给大家介绍的PICO一直贯穿始终,评估相关性也要靠它帮忙哦。研究证据的PICO和目标临床问题的PICO是否足够相似呢?是否可以为我所用呢?
其中结局指标O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通过这次课的学习,大家是否有意识地会去看研究的结局指标,学会区分是疾病导向的结局指标和患者导向的结局指标,并理解其中的深义了呢?
这次给大家准备了两道选择题,我们训练营两个班的优秀学员代表都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今天为大家分享1班优秀学员的分析。
讨论题(A和B选其一解答):
讨论题A:
讨论题B:
来自永胜的分享:
永胜:
各位问药师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
这次打卡作业我选择的是讨论题B,根据题目给出的检索条件,共查到6篇文献。
首先看第1篇文献的题目,对无症状或消化不良的幽门螺杆菌成人感染者进行根除治疗,能不能预防胃癌的发生。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这篇文献与待查问题的PICO相关性很好,参考价值较高,但也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别,如文献中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无症状患者,还包括消化不良患者、没有把儿童患者列入研究对象等。文献也没有排除根除失败和再感染的患者。但这是一些小的问题,总体来说,还是可以提取出较多有用信息的。
第2篇文献描述的是,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在健康无症状人群中预防原发性胃癌的有效性。这篇文献与待查问题的P、I、C是一样的,只是结局指标只包括原发性胃癌发生率,没有考虑死亡率和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有一些美中不足。这是一篇相关性很好的文献,可以重点阅读。
第3篇文献:术前常规进行内镜检查,在减肥手术中的作用。从题目来看,与待查问题PICO相关性不大。看摘要发现,在文献中,根除幽门螺杆菌只是文献内容PICO中的影响因素之一,对于待查问题来说,没有参考价值,可以舍弃。
第4篇文献: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发病率的关系。通过文献题目难以准确判断这篇文章与待查问题的相关性。接着看摘要发现:文章对无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进行了独立讨论,可以在文中找出这部分作为待查问题的参考,但文章没有排除接受治疗未成功根除的病例,结局指标中也没有考虑死亡率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总体而言,这篇文献与待查问题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没有第1、2篇文献的相关性好。
第5篇文献: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肿瘤。与第四篇文献题目有点像。接着看摘要:这篇文献的结论是,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健康无症状亚洲感染人群的胃癌发生率,与待查问题的PICO相关性也很好。文献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文中纳入的6项RCT有5项来源于亚洲人群,不一定能将结论外推到其他洲人群。另外,文中的I为“至少进行一周幽门螺杆菌治疗”,这种治疗不一定能够根除幽门螺杆菌。
第6篇文献和第5篇文献相比,P、I、C是完全相同的,只是结局的评价指标有差别,第5篇文献结局指标包括胃癌发病率、食管癌发病率、胃癌死亡率、全因死亡率以及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第6篇文献结局指标只包括胃癌发病率,我个人认为,对于待查问题来说,可以用第5篇文献取代第6篇文献。
如果为待查问题与检索到的6篇文献相关度从高到低排序的话,我认为是2、1、5、4、6、3。第6篇和第3篇可以舍去不看。这是我解答问题的全部思路,谢谢大家。
讲师点评
牟金金老师:
永胜同学对讨论题B的分析和回答非常出色。思路清晰,考虑全面,回答的也很正确。他紧扣目标临床问题和研究文献的PICO比较,掌握了相关性评估的核心方法,同时结合专业知识和背景,提出了文献的不足,比如没有考虑根除是否成功和是否有再次感染的情况。另外他也考虑到了国家地区和人种,这一点在这个问题的相关性评估中也非常重要。因为不同地区的基线胃癌发生率不同,幽门螺旋杆菌的菌株毒性和感染率不同,人群的易感性和反应等都可能存在差别,结论外推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也就是我们在评估P的时候,我们的P和研究中的P是否足够相似的问题。
提示一点,如果研究文献的PICO范围比目标临床问题的PICO范围大,但是包含了目标临床问题,能回答我们的临床问题,也是可以的。
对于这个专题,您有任何想说的,欢迎留言。
想看更多循证案例讨论,别忘了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lei1618.com/zwwh/6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