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累累总影响因子超过,中山大学癌
中山大学(SunYat-senUniversity,SYSU),简称“中大”,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是中国南方科学研究、文化学术与人才培养的重镇。中山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A类、“工程”、“工程”,入选“珠峰计划”、“计划”等。学校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正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综合实力国内高校排名第八,QS世界大学排名第名。
一直以来,中山大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目和获得资助金额方面连年蝉联国内高校前列。例如,年中大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校立项数超过项(全国第2),获得资助金额超过4.5亿人民币(全国第3)。
那么问题来了,中大拿了国家这么多钱都取得了一些什么样的研究成果了呢??
那我们就拿肿瘤精准医学领域来说吧!!肿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五大疑难杂症之一,其发病率一直在逐年上升。国家也一直在大力的投入人力和物力来攻克肿瘤,虽然近50年来对许多癌症类型发展的机制研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现有的癌症治疗模式仍然未能实现对肿瘤的全面控制。
据不完全统计(仅来自中大的新闻媒体报道),从年1月至今,中山大学仅在肿瘤精准医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磅原创研究成果,当前以第一作者单位和最后通讯作者单位,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F)大于8.0)累计发表超过25项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其中IF30共有8项,IF20共有13项。可谓研究硕果累累。可见中山大学的科研实力确实不俗~~
表1中山大学肿瘤精准医学领域高水平学术研究论文汇总
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期刊,说明这些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确实为人类肿瘤预防和精准治疗做出了很多突出的积极贡献。
以下是精准医学前沿汇总整理的,年1月至今,中山大学在肿瘤精准医学领域领衔主导(均为第一作者单位和最后通讯作者单位)取得的25项国际重大原创成果的介绍(按研究成果在线发表的时间顺序):
年1月25日,中医院宋尔卫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杂志Cell杂志(影响因子:31)在线发表了一项重磅原创结果。该研究在国际上率先运用细胞膜蛋白CD10和GPR77为化疗耐受相关的成纤维细胞亚群贴上“身份标签”,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临床标本高通量筛选发现的膜蛋白鉴定成纤维细胞亚群。通过对比耐药和敏感标本成纤维细胞的表达谱,该研究利用CD10、GPR77这两个差异表达的膜蛋白,鉴定出一个CD10+GPR77+成纤维细胞亚群,并进一步发现这类型的成纤维细胞数目与乳腺癌及肺癌病人的预后和化疗敏感性相关,这为乳腺癌和肺癌的精准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2月28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麦海强教授团队牵头广州医院陈冬平教授团队在全球顶尖肿瘤学专业杂志《柳叶刀.肿瘤》(《TheLancetOncology》)在线发表(最新影响因子:34.6)一项重磅研究成果。该研究开展了一项“奈达铂对比顺铂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非劣效、开放的随机对照III期临床试验(研究号NCT),首次在国际上证实奈达铂可以替代顺铂同期放化疗,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了鼻咽癌患者放化疗期间毒副反应,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该研究是近20年来,在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期化疗方案替代试验中,唯一的一个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其研究成果喜人。奈达铂放化疗方法将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有望被国际指南采纳,极大地推动了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的进展。国际著名肿瘤学专家法国GustaveRoussyCancerCampus的PierreBlanchard及YunganTao教授受《theLancetOncology》杂志邀请针对本研究的同期述评指出,由于奈达铂同期放化疗保证疗效的同时减低了患者毒副反应,值得在其他肿瘤及非高发区的鼻咽癌开展临床研究。
年3月1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领衔的中日韩研究团队通过快速发表通道(从投稿至文章接收仅1个月)在全球顶尖肿瘤学专业杂志《柳叶刀.肿瘤》(《TheLancetOncology》)(影响因子:36.4)在线发表一项重磅原创研究成果。该研究开展了一项针对一线治疗失败后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大型的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AXEPT研究(研究号NCT),旨在探讨改良的双药联合方案(卡培他滨+伊立替康,简称XELIRI)的疗效及耐受性。
既往欧美的临床研究发现,XELIRI方案在欧美人群中的副作用非常大,大量患者因无法耐受该方案而提前终止治疗,疗效也达不到预期的结果,所以该方案也一直未被结直肠癌的各大国际指南推荐使用。对于欧美学者未能解决的临床难题,徐瑞华教授以及亚洲学者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徐瑞华教授领衔的这项研究首次证实改良的XELIRI方案对对一线治疗失败后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有效且耐受性良好。
该研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在《柳叶刀肿瘤》同期发表的专家述评中,澳大利亚临床研究协作组组长TimothyPrice教授表示,“口服化疗药物的化疗方案能使治疗更简化;AXEPT研究是首个对比改良的XELIRI方案与FOLFIRI方案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基于该研究的结果,改良的XELIRI方案将有望替代FOLFIRI方案成为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亚洲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新的标准化疗方案,改变现有的临床实践。”此外,在该研究结果公布后不久,欧洲肿瘤内科学会泛亚洲结直肠癌指南就已将其采纳。
年3月29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团队在全球顶级肿瘤学杂志《JAMAOncology》上(影响因子:20.8)刊发重磅原创研究论文,研究首次临床上发现了共存突变对EGFR靶向药物疗效的不良影响。
肺癌是我国乃至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大约有85%的肺癌属于非小细胞肺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果仅接受化疗,平均生存时间只有1年左右。而有机会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可显著延长到3年左右。但是,靶向治疗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只有存在可被药物靶向抑制的驱动基因改变的患者,才可能从靶向治疗中获益。所谓驱动基因,相当于肿瘤的油门,一旦打开了,肿瘤就疯狂地生长。而靶向药物可有针对性地关闭油门,扼住肿瘤的命脉。因此,在进行治疗前,医生往往要求病人进行基因检测,再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为例,只有肿瘤细胞EGFR基因特定位点上出现突变的患者,接受EGFR抑制剂治疗才能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而不检测或者没有突变的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反而可能会耽误病情。
EGFR基因突变在中国腺癌人群的发生率高达50%,靶向药物的应用给这部分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那么,是不是所有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患者,用了靶向药就一定都有效呢?答案是否定的。研究显示,大约20-30%的患者疗效欠佳,平均控制时间不到6个月。其中的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团队对这个历史难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国际上首次揭示了共存突变对EGFR靶向药物疗效的不良影响。
年4月15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团队牵头,联合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以医院组成鼻咽癌协作小组,在全球著名肿瘤专业杂志《ClinicalCancerResearch》,并被选为当期亮点文章(Highlights)(影响因子:10.2)。该研究开展了一项基于诱导化疗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个体数据的国际多中心合并分析,在国际上首次确定诱导化疗具有确切疗效。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年,美国最新版指南已将诱导化疗方案从持续8年的3级证据上升至2A级证据。国外著名媒体beforeitsnews等以《鼻咽癌综合治疗里程碑:来自中国学者的最新研究进展》为题对马骏教授等系列研究进行了报道。过去十年,关于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美国指南根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原创性研究做过两次重大调整:降低辅助化疗及提高诱导化疗的推荐。今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学者将继续不畏艰辛,求索不止,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步步前行,推动鼻咽癌临床诊疗在个体化精准诊疗时代的不断突破,造福广大患者。
年5月4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徐瑞华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Cell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题为“食道小细胞癌基因图谱”的文章(影响因子:15.4)。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食道小细胞癌(SCCE)的基因组图谱,揭示了食道小细胞癌中基因组水平的改变,为更好地理解食道小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治疗靶点和策略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食道小细胞癌(SCCE)是最常见的肺外小细胞癌,占所有食道癌的1%-2.8%。大多数食道小细胞癌患者在诊断后2年内死亡,中位生存期仅为8-13个月。由于食道小细胞癌发病率极低,国际上缺乏基础和前瞻性临床研究。为了解这种致命性疾病的基因组特点,并为开发新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牵头开展了本研究。团队历时五年,联合了全国8家医疗或科研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医院、医院、医院、广东医院、医院、医院),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揭示食道小细胞癌的基因组特征。
年8月3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欣、蓝春燕教授团队在全球顶尖肿瘤学专业杂志《柳叶刀.肿瘤》(《TheLancetOncology》)(影响因子:36.4)在线发表了卵巢癌精准治疗重磅原创性研究成果。卵巢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一直高居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年,中国约有52,例新发病例,约有22,名患者因此死亡。超过70%的患者在就诊时已为疾病晚期。阿帕替尼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靶向治疗新药,其单药的抗肿瘤作用已在胃肠道癌多个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并于年获得我国SFDA批准上市。该研究开创了铂耐药卵巢癌门诊关于口服靶向药物联合治疗的先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临床指导意义,今后有望改写临床耐药性卵巢癌治疗指南,造福广大患者。同时这也是首次由中国大陆妇科肿瘤医生所主导的临床研究成果在该杂志发表。
年8月9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傅剑华、刘孟忠教授牵头的NEOCRTEC研究——新辅助放化疗并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III期临床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于正式发表于全球顶级肿瘤学期刊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临床肿瘤学杂志》,以下简称JCO)(影响因子:26.3)。这也是JCO创刊以来,首次由中国医生主导完成食管癌临床研究成果在该杂志发表。
该研究自年启动,由国内8家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医院、医院、上海医院、天津医院、医院、上海医院、医院)共同参与。回顾10年,NEOCRTEC终于取得阳性结果,术前放化疗并手术可延长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总生存,将食管癌患者的中位生存寿命延长将近50%,为广大食管癌患者带来更大的希望。
此项研究由傅剑华、刘孟忠教授牵头联合国内八家中心合作开展,依赖多中心的10年的通力合作,完成属于中国研究者自己的优秀临床研究,奠定了术前放化疗并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模式在国内外的地位,这也将为优化国内外食管癌治疗指南,推广食管癌综合治疗,造福食管癌患者发挥重大作用,同时高水准地解答了国际食管癌领域的焦点问题。
年9月10日,由中山大学张力教授领衔的我国自主研发的PD-1单抗的两项I期临床试验结果同样也发表在全球顶尖肿瘤学专业杂志《柳叶刀.肿瘤》(《TheLancetOncology》)(影响因子:36.4)上。一直以来,晚期鼻咽癌仍以化疗为主。缺乏高效、低毒的靶向药物及新的治疗手段。因此寻找新的高效、低毒的治疗手段成为鼻咽癌研究领域的迫切任务。以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改变了目前肿瘤治疗的局面,给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卡瑞利珠单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PD-1单抗。该研究在国际上开创性地探索卡瑞利珠单抗及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吉西他滨+顺铂方案治疗晚期或复发鼻咽癌的安全性及疗效,发现PD-1单抗(卡瑞利珠单抗)单药及联合吉西他滨+顺铂方案对鼻咽癌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非常显著的疗效,其研究结果有望改写晚期鼻咽癌的治疗模式。
年9月17日,中山大学宋尔卫及苏士成团队共通讯在《自然免疫学》(《NatureImmunology》)期刊(影响因子:21)在线发表重磅研究论文。癌症可利用T淋巴细胞的激活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来逃避免疫破坏。肿瘤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在癌症免疫监视过程中识别并破坏新生肿瘤细胞。然而,活化的T淋巴细胞经受称为AICD1的免疫消除。肿瘤微环境中的一组促凋亡因子。因为在抗肿瘤免疫中具有不同作用的差异T细胞亚群,包括抗肿瘤CTL和1型辅助T(TH1)细胞以及肿瘤2型辅助T(TH2)和调节性T(Treg)细胞,存在于肿瘤微环境中。肿瘤介导的AICD仍然未知,其AICD是否有助于肿瘤免疫逃避尚不清楚。
该论文首次证明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和1型辅助T(TH1)细胞,而不是2型辅助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对乳腺癌和肺癌微环境中的T淋巴细胞的激活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敏感。研究结果强调了lncRNAs在确定肿瘤介导的T淋巴细胞AICD中的重要性。并表明lncRNAs参与调节浸润肿瘤的各种T细胞亚群的AICD来影响肿瘤免疫逃逸,并进一步表明在过继转移的T细胞中工程化lncRNA可能提供一种新的抗肿瘤免疫疗法。虽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细胞中表达的致癌lncRNA可能作为治疗靶点,同时该研究数据的数据在国际上首次证明针对免疫细胞中靶向lncRNA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年9月20日,中医院林天歆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2.4)上发表了题为重要原创性研究成果。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男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第六位。膀胱癌致死的主要原因是转移,而淋巴转移是主要和首发的方式。淋巴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旦发生淋巴转移,5年生存率只有25-35%。因此,阐明膀胱癌淋巴转移的分子机制,寻找特异性干预靶点及靶向治疗的预测生物标记物,是膀胱癌研究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领域。林天歆教授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膀胱癌淋巴转移的表观遗传学调控研究,前期实验通过高通量测序鉴定了多个膀胱癌淋巴转移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该研究首次阐明LNMAT1介导肿瘤微环境的重要作用及通过与趋化因子CCL2协同调控TAMs的分子机理,对认识膀胱癌淋巴转移的发生发展的机制有重要意义。
年9月29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在消化疾病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GUT杂志(影响因子:17.)上在线发表了一项重磅原创研究成果。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血液循环肿瘤DNA(ctDNA)无创液体活检可揭示HER2阳性胃癌患者对曲妥珠单抗耐药的分子图谱和曲妥珠单抗的耐药模式,为更好地寻找有效治疗靶点和治疗策略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表明持续的ctDNA检测可动态监测曲妥珠单抗耐药的发生,并揭示其潜在的耐药机制,为肿瘤下一步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有用的线索。
年10月8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贾卫华教授团队牵头联合鼻咽科陈明远教授团队、放疗科孙颖教授团队,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JianbingMu教授和YinYaoShugart教授的关于“发现放射性脑损伤易感基因”的遗传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肿瘤学杂志JournalofNationalCancerInstitute(影响因子:11.2)在线发表。
放射性脑损伤是脑部放疗肿瘤患者(包括鼻咽癌、原发脑肿瘤和脑转移瘤)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相比于脑部肿瘤患者,鼻咽癌患者生存期更长,同时能排除脑部肿瘤对疾病诊断的影响,因此鼻咽癌是更适合研究放射性脑损伤的模型。放射性脑损伤是鼻咽癌患者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患者表现为头晕、头痛、记忆语言功能受损,部分患者还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不稳、易激惹等,少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癫痫发作。这些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个体的遗传异质性是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的重要内因,因此,寻找放射性脑损伤的遗传易感基因是放射性脑损伤发病预测和针对性预防的重要基础。
该研究是国际首个放射性脑损伤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作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放射性脑损伤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了解放射性脑损伤的致病机制,为后续相应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同时,由于放射性脑损伤是不可逆的损伤,通过发病风险预测筛查高危人群,有助于其疾病预防,未来还将有望指导其预防用药,从而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水平。
年10月18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颜光美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刊发重磅原创研究论文,颜光美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创新性的发现利用小分子化合物靶向抑制DNA损伤修复机制能显著增强溶瘤病毒M1的抗癌活性。该团队在结直肠癌、胰腺癌等多种肿瘤的动物模型上证明该联用策略能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并在原代肿瘤细胞上验证了这种增效作用,提示该治疗方案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联用方案不会对正常细胞和组织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在该联用方案的作用下,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死亡,从而逆转了肿瘤免疫抑制的微环境,促使大量免疫细胞加入到抗肿瘤战场。这些免疫细胞在杀伤肿瘤细胞后会形成免疫记忆,因而有助于产生持久疗效,也为进一步联合使用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
近年来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lei1618.com/dlfb/6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