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当下的医学模式是等人得病直至死亡

      

导读

什么样的医学模式才更好?才能对心血管疾病做到尽可能多地预防?胡大一认为,心血管事件,与其说是治疗的开始,不如说是医疗的失败。

    

“心血管事件,与其说是治疗的开始,不如说是医疗的失败”,这是著名的心血管疾病医生Framingham最喜欢的一句话,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病内科学系主任胡大一教授将这句话摘录出来。

“但我们的医学模式是等人得病,直至死亡。”他遗憾地说道,“比如大部分心肌梗死,尤其是35岁,40岁突发心肌梗死,本来可以预防,可以不发生的”。

那么,什么样的医学模式才更好?才能对心血管疾病做到尽可能多地预防?

他为什么说,现有模式应该改变?

根据首都居民年的调查数据,人们现在的期望寿命达到平均80.22岁,而健康寿命只有61.42岁,这意味着人们有大约20年的时间是带病生存。

20年的带病生存造成很多问题,胡大一教授指出,我们目前的医疗模式和医保支付的方式,呈现倒三角形,尽管国家,我们个人都在不断地增加对健康的投入,但是都在得病以后和疾病的复发,直到疾病的中末期,而对健康寿命影响因素权重最大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改变投入是最少的地而且大量的科研,也占10%左右的生物技术。

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得病之后的医疗卫生是4个对个人健康和寿命有显著影响的因素,这其中,生活方式的影响占总影响的60%,而医疗卫生权重只有8%。

但我们的医疗投入恰恰相反。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4大健康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第65届美国心脏病学年会(ACC)的主题是三句话,一级预防,促进健康,行为决定健康。

他们都把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提到了很高的位置。

“ACC主席在开幕式当中讲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一家水管漏水了,全家老少都在忙于拖地板,但是没有人站起来拧住漏水的水龙头,这就是今天的医学。”胡大一说,“所以对于今天的医学,我们犯了常识性错误。”

拧住水龙头会有怎样的效果?在美国,曾有4医院心脑血管疾病的比重最大: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率衰竭、卒中,“这四大疾病在年的时候,美国全国也是一片飘红,但是12年以后变成了生命的绿洲。”

胡大一走访发现,医院的医生都有一个共同感觉,就是急性事件、复发事件已经明显减少,“监护室变得空空荡荡,使用率不到一半,医院,变成更多的日照料中心。”

心脏预防康复总体模式应该满足“”

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评价胡大一像一个新时代的“堂吉诃德”,对于我国心脏预防康复总体模式,胡大一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设想。

他认为,一方面,我们应当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但这只是健康的开始,要“以管理健康慢病、轻资产、重服务,这样全新的医疗机构,我把它叫做慢病和健康管理的4S,这样才能帮助千家万户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具体来说,胡大一觉得,一个相对完善的心脏预防康复模式应当满足“”。

1个中心:

“医药卫生改革未来最重要的就是价值体系的调整,实时考虑患者利益,一切为人民健康,以公众健康与患者利益为中心。”

一个扁担挑两头,一头为健康教育和健康教育产业。一头为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产业。

“健康教育是面向群体的,面向公众的,去传播知识,健康服务,我的理解是个体化的,个体化把它全面全程的管理服务关爱好,但这两个事情都是很公益的,我觉得健康教育,一定要靠健康教育产业来支持,没有健康教育产业的支持,健康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个落实

“要落实广大群众患者自我管理健康和慢病的意识和责任,做到我的健康我做主,我的健康我负责;落实自我管理健康和慢病的知识和技能,不管你从事什么专业,都要认真学习,这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遇到信息不对称就不会受到欺骗;落实自我管理健康和慢病的实践和实效,学了就要用,比如不要把健康饭吃成一股饭。”

“三个落实做好了,才能发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亿万人民自我管理健康慢病管理,健康才有希望。”

对4种人群的健康关爱

“4种人群分别是患病人群、高危人群、老年健康、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要建成防治康养4S服务体系。”

5大处方

“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戒烟处方。这5大处方涵盖了生物医学、心声医学、行为医学三位一体组合拳,行为决定健康,行为决定命运。”

最后,胡大一教授指出,未来医疗一定要实现两个主动和有效互动,即医院医学模式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提供健康慢病管理咨询服务的4S店,提供主动、全面、全程的管理服务和关爱,通过5个处方,建立起同病人的长期互动。

“最重要的新的医疗团队不再是传统的医生护士和麻醉师,而是以医生作为团队领袖,运动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临床药师、志愿者和社工、患者家属等等跟上,这样一种全新的医疗团队来提供全面服务。”

来源:医学智库

          

相关链接:

胡大一:医生们,教条主义害死人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控烟协会会长。国家卫生计生委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治及预防、康复。是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名医胡佩兰之子。

我当医生一辈子,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是跟赤脚医生一块上山采药、自己办土药房,在大队合作医疗站搭建简单的医疗室做手术,这是全科医生的完整经历。这和目前培养医学生的模式完全不一样。

我觉得自己当医生的第一步是非常经典的全科医生,也是一个很基层的赤脚医生。那个年代看的根本不是心血管病,而是肺炎、哮喘、支气管炎、胆道蛔虫病、有机磷中毒、中毒性痢疾这一类,而且改水改厕所、公共预防这一类工作都要做,这些锻炼加上我对农村、农民的了解,可以说到农村的那一段经历对我当医生、对医学的价值理解是个很好的铺垫。

在农村我看到中国广大农民的医疗状况和健康状况,也就有了一辈子为农民当医生的情结。后来,就算身在大城市,心里始终也牵挂着像阿里、河西走廊、河北宽城、密云山区等中国贫困山区的老百姓,这也是后来做大健康、做预防的精神源泉。

外界都知道我出生在医学世家,认为我当医生是受父母的影响或者安排,其实我特别喜欢文科,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学医是因为家庭出身不好的无奈之举,这医生一当就是一辈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1、现在有些医生对中医、西医的方法本末倒置

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根深才能叶茂。根在哪?根就是基本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都是基本功。

哲学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医学生进入医学院伊始,就要非常注重把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实践相结合。

中医讲“望、闻、问、切”,西医讲“望、触、扣、听”。现在有些医生本末倒置。我们很多医生从上学到当医生的全过程就没有去过农村,没有在社区工作过,不懂得基层老百姓的疾苦;另一方面过分依赖“科技”,检查不用听诊器,忽略心电图这些基本功能,上来就是CT、核磁、造影,这就是基本功不扎实。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在农村当医生的时候根本没有输液器,遇到危重患者,一整夜一整夜去数点滴的滴数,16滴是1毫升、12滴是3/4毫升、8滴是半毫升,现在想来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时在农村老百姓得了蛔虫病,没有药,我和几位赤脚医生亲自尝试有机磷,用农药“敌百虫”来杀肚子里的蛔虫。我们先尝试摸索出多大剂量,既能杀虫又不会把人毒死。我自己尝试过一百二十多种草药,身上每一个穴位都被用来练习扎针。

这些在农村的经历是非常经典的全科医生。医院工作后,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我有10多年时间一直从事大内科工作,在王叔咸等老一代专家指导下系统学习成长。这一段经历也是相当重要的,打下了坚持的基础。80年代中期公派留学,到美国学习心脏电生理和射频消融,之后推广普及射频和介入技术,推动心肌梗死救治“绿色通道”,推动循证医学研究,推动心血管预防-救治-康复体系建设等,这些经历概括起来,经历了全科医生-内科医生-心血管内科医生三个阶段,也使我对“根深才能叶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觉得,作为医生,不去病人床旁度过足够的不眠之夜,不了解农村和基层的患者疾苦,是不可能完整的理解病人、理解医学。

2、医生要想不断提高,一定要坚持哲学的思考,要认真的追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毛主席讲:开始怎么想的?后来怎么想的?中间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根据是什么?从中找出规律性东西来。主席讲这番话是针对一些政治运动。过去从延安整风,到后来肃反、反右,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在各个阶段都出现过扩大化。主席为了尽量减少冤假错案,减小扩大化,讲了这段话用于指导案件处理。其实,破案和诊病的过程非常类似,主席的这段话用到医学上同样非常贴切。

我最近看了一个患者,是个地方领导,他出现一次突然的心慌,大汗,意识清楚,但是不想说话,全身乏力,到心脏科看病,院长和心脏科专家,给他做了CT,做了很多检查,下一步还要做造影。我相信,医院,医院,可能都是这个诊治流程。

但是我首先问他,你在发生这个病之前是什么情况,比如工作生活等。他讲他刚刚调换工作,到了新的岗位,他是负责人,这一段时间精神紧张、压力比较大,而睡眠不好。头一天晚上没有睡好觉,只睡了四个小时,中午也没有吃饭,一直在紧张状态下工作。

再深问十年前类似的发作,也是换工作,到新的工作岗位,压力很大,跟这一次情况几乎类似,这很清楚是一个焦虑和惊恐发作,用很简单的治疗、心理的疏导,再用一些抗焦虑药物,缓解惊恐症的药物,可能效果就出奇的好。患者也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这么低的成本就把问题解决了?所以,如果医生每看一位患者都能注意整个过程,就能够不断提高。做合格的医生,不但要重视疾病最后的诊治结果,还一定要非常留心诊治的全过程。

医生要想不断提高,一定要坚持哲学的思考,要认真的追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才能不断的螺旋式上升、升华,从经验不多的医生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医生。对诊治的患者,尤其诊断尚有疑点,疗效很不确定时,要系统随访,注意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依据,不断修正甚至推翻原来的诊断结论与治疗方案,随访患者应是医生的职业习惯。

3、作为医生,不能照搬教条来看病,教条主义只能害死人。

当年学苏联经验,列宁是在大城市起义,他成功了。中国按照这样做就行不通,最后毛主席带领下探索了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如果咱们说社会主义这个东西是共性的东西,各个国家走的道路并不一样,这就是个性。作为医生,在医学院学到的是书本知识,书本概括的是共性,而临床实践是个性。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看到的一个一个患者都是不同的,每个患者都有个性,不同的患者可能患有同一种疾病,疾病的共性存在于患者的个性当中。

作为医生,不能照搬教条来看病,教条主义只能害死人。大家都在标榜《指南》,《指南》讲的是共性,讲的是一群人。而且我们这个《指南》里面大量是没有包括复杂疑难重症。如一个患者有肾衰,肺上又长了癌症,又有冠心病,你找哪一个指南?找哪一个路径?路径往往都是针对一个病的。患者得了不止一个病,就应该去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人认识疾病和破案,共性的地方很多。无论你去做一个刑侦人员,还是当一个医生,甚至当企业家,为什么说必须要懂得哲学道理,不管哪行哪业,不懂得哲学道理,不能把自己事情做得更大更好。

所以,我们医生在接触每一位患者时,一定要将疾病的共性和患者的个性有机结合,才能做好诊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诊治疾病的临床能力与水平。

来源:当代医生作者:胡大一

(长按







































白癜风最佳治疗
甲氧普林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lei1618.com/dlfb/346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