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路上味蕾品韵味8河北莱肴吸南式
导言:人类的四大基本要素,“吃、穿、住、行”。这四要素推进人类进步,并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迭代而不断循环着。今个儿,人生的“行”,迭加了旅行,不仅是目睹耳闻八方愉悦心境,而且舌头上的味蕾,更是在入骨三分的亲尝着酸、甜、苦、咸、鲜的人生食滋味。旅程中食的一道道菜肴,摇撼着历史、人文,故而将旅程中所食的菜肴系列成文。名曰:《旅行路上味蕾品韵味》。
坐标,河北石家庄张家口年10月
从石家庄驱车5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张家口,冷风嗖嗖,温度直降,这时才发现当地人都穿上羽绒服了,我们只是穿着长袖单衣。
入住张北假日酒店,晚饭就在酒店餐厅吃,接待方很豪气,点了红酒,菜式有粤菜的清蒸多宝鱼,龙虾仔煲粥,当地的小媳妇莜面,手撕包菜,可谓南北结合。
如果不去河北,还真不知道莜面(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对吃不讲究,不是那种为了饱口福而愿意到周边搵食的人,后来才知道广州也有莜面)。
莜面(裸燕麦面,油麦面)是由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莜麦的营养价值极高,其种子内蛋白质、脂肪的含量超过其他粮食作物,还含有钙、磷、铁、核黄素、亚油酸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
在莜面做出的饭食品类中首推的应该就是莜面窝窝它了,这是莜面的一种传统吃法,也是北方人曾经的主要家常面食。
我很好奇如此精致的窝窝是怎么做成的?
看文字介绍,莜面窝窝,吃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推莜面窝窝的技术难度较大,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是很难做好的。过去北方农村的妇女们几乎个个是推莜面窝窝的高手,她们双手操作,动作协调、迅速,一推一卷一立即毕,整个过程非常娴熟,看她们推窝窝简直有一种美的享受。制作莜面窝窝,首先要把面和好和筋道了,然后准备一块极光滑的石板或坛盖之类的东西,捏的时候,在右手食指和中指之间夹上一小块莜面,撅上手指头大的一点,搓圆了,用右手掌在光滑的石板或坛盖上轻轻推成猫耳似的薄面片,就势用食指卷成小筒儿,再一个挨一个有序地排列在蒸笼中,推好的一大片窝窝看上去就像放大了的蜂窝,最后上锅蒸10分钟左右即熟。至于所用蘸料可自行用最可口的冷汤或热汤。
可惜那条鱼蒸过火了,肉老了,外加太咸,剩了大半条。
小媳妇莜面我是第一次吃,四周围着的是面窝窝(空心的面),上面有豆腐干,香菜,花生米等菜,实际上是面菜的综合体,面窝窝是淡的,那些菜却很咸。
龙虾仔煮的粥是按一位位上的,每位可见龙虾块,似乎放了味精,比较鲜甜,是这几个菜里面味道最好的一个。龙虾在广州都极少吃,跑到北方来吃了。估计这餐饭要花掉八九百。
冷暖南北差,真似天上人间的落差,然而,为张开口而设计的事物,却又是那样不分南北、海陆糅合在一起。这也许是张家口地域名未诠释的寓意。
察北吃铁锅炖鱼,好大一锅!内有一条鱼,还有金针菇,大白菜,茄子,冻豆腐等,锅边贴着花卷。实在是太咸了,重口味!
10月12日,在某乳业公司的饭堂吃的晚饭,满桌子菜,事先已交代饭堂不要放太多盐,果然今晚的菜不那么咸了,但因为下午四点才吃了午饭,对那些大盘的羊肉、牛肉心存畏惧,心里却念叨着那品质优的乳……
席间,我们请求宋经理示范草原人吃牛羊肉的豪放,他果然抓起一块牛肉,顺势咬掉一大口,那动作别提多酷了!最后还是为了让我吃得方便些,请服务员把牛羊肉切小块后再上桌。
10月12日,在旗帜乳业饭堂吃的早餐,包子很大,一个相当于广州的三个,饭桌上还放着一盆奶粉,可以在小米粥里加点奶粉,让粥充满奶香,真是“近邻乳品先得奶”。
宋经理的老家在沽源,他一路都在寻找能吃蒙餐献哈达的蒙古包,不料很多都歇业了,最后好不容易找到阿宝草原之家,先电话联系老板找唱蒙古歌的乐队,总算没有失望。
这里的肉类论斤卖
落座草原之家后,点完餐后不久,两男两女就来到我们的包间,其中一男很壮实,穿着蒙古服装。另两位美女也是蒙古族,还有一位男子穿汉服,只在厅房门外调试乐器。蒙族壮汉先致欢迎词,喝上马酒(我们用奶茶代替),然后给我们4人都献上蓝色的哈达,两个蒙古族美女每人唱了一首歌,价值元的表演就结束了。可谓天路商情一景。
欣赏了承载天路千年的赵州桥的雄姿后,在景区外喝了杯鲜榨的雪梨汁,非常清甜。
中午在赵县的百年祖传老店吃全驴宴,点了焖子,驴肉火烧,驴肉水饺和疙瘩汤。
焖子,北方地区特色小吃,主要成分为淀粉制成的凉皮、凉粉等,并佐以芝麻酱等制成。流行于胶辽、河北、河南和天津等地区,在大连、烟台、丹东、行唐、定州、天津等地皆有分布。定州人“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吃过焖子”。不同地方,焖子的做法有差异。烟台、大连焖子用地瓜淀粉做原料,河北行唐、定州焖子用精瘦猪肉和山药粉面灌制而成,河南禹州焖子用特殊红薯制作成半成品粉条压制而成,丹东焖子的原料是淀粉;调料有虾油、芝麻酱、蒜汁等。
相传,清代时登封名人、礼部右侍郎加礼部尚书衔的景东扬幼时家贫,过年时因无钱买肉,其母亲在煮好的骨头汤秫入粉芡,并加入肉末、粉条、五料,遂熬制而成了焖子这种美食。
驴肉火烧是一种华北地区极为流行的传统小吃,起源于保定。广泛流传于冀中平原,卤好的驴肉伴着老汤汁加入酥脆的火烧里面。
讲一个驴肉火烧的故事。保定驴肉火烧的发祥地为保定市徐水区漕河镇。漕河系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境内河流名称,漕河镇以漕河命名。漕河驴肉火烧历史悠久。相传,宋代时漕河码头有漕帮和盐帮两个帮会。漕帮以运粮为业,盐帮以运盐为业。双方为称霸码头,时常大动干戈,最终以漕帮大胜收局。漕帮俘获盐帮驮货的毛驴无法处理,便宰杀炖煮,设庆功宴;再将肉夹在当地打制的火烧内吃。漕河驴肉兴起,名吃由此诞生。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其后代同室操戈。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发兵与朱元璋立的继承人——明惠帝朱允炆开战。朱允炆派大将李景隆与朱棣鏖战在白沟河一带,李景隆兵败退到徐水漕河镇。军中粮食匮乏,李景隆无奈命军士杀军马充饥。当地百姓有吃驴肉的习俗,所以烹饪的马肉也尤为香。自此烹马为食也成徐水漕河镇的习俗,制做出的马肉味道益美。清代,康熙重农桑,禁屠戮牛马,漕河一带士人便改以食马肉习俗,仅以驴肉食用;又因为驴比马价格贱,人们专养驴食用。再有当地烙制的火烧外焦里嫩,刚出炉的火烧夹上烹制的小驴肉,成为遐迩闻名的当地名吃。
我看它实际就是肉夹馍嘛,也可叫中国的汉堡,煎饼中间夹着驴肉,外香内嫩,一个就把我吃撑了。
疙瘩汤是一道北方家常汤品,在山西太原、榆次地区称为拌汤,晋城一带称不烂汤,制作原料主要有面粉、鸡蛋、西红柿等。其实就是西红柿蛋汤里加了面疙瘩。既可以当汤喝,又可以当主食,一举两得。我那个在石家庄的博友蝴蝶妹妹就很擅长做菜,疙瘩汤也是她的拿手好菜。
她在一篇文章里写道:“疙瘩汤肯定属于懒人饭菜之一,西红柿切碎,小火慢慢的炒出西红柿油来,这个过程千万不要着急,然后加几粒盐花和水。再舀一点干面粉放入碗中,一点点往面粉里面倒水,再用筷子搅拌,碗里面会出现一粒粒大小不均匀的面疙瘩,开锅以后再把碗里面的面疙瘩一点点倒水水中,煮一分钟就熟了。此刻敲一只鸡蛋打散倒入锅中,关火滴两滴香油,再撒少许的香菜沫,一碗香喷喷的疙瘩汤就大功告成了。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一口下去暖心又暖胃。”看似简单的疙瘩汤,做起来却不简单。
没有拍这间老店做的疙瘩汤,就用蝴蝶妹妹做的疙瘩汤图片代替了,致谢蝴蝶。
疙瘩汤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呢。相传很久以前,一位老妇人去看望已嫁他乡的女儿,到了中午该做饭时,女儿却犯了难,按说母亲来了该做点儿好吃的孝敬母亲一番,可是母亲来的突然走的匆忙,吃了饭就要往回赶路,一来自己来不及准备,二来婆家的日子也过得紧巴,这可做点儿啥呢?女儿灵机一动,有了办法。她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儿白面盛到碗里,加入丁点儿的水,用筷子搅拌成小碎疙瘩糊进锅里,又搜寻一些土豆、萝卜、鸡蛋、大葱、香菜等放入锅内,煮熟后烹了一勺油花,加入盐等佐料,便做成了一锅不稠不稀香喷喷的汤饭,小心翼翼地端给娘亲,不料母亲品尝后赞不绝口,女儿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母亲问女儿这叫啥饭,女儿说这是我来到婆家后学会做的饭,名叫“疙瘩汤”。从古到今,中国女子何等智慧,只不过传统的封建礼教,埋没了多少女人的智慧?!
顾名思义,驴肉蒸饺的馅是驴肉,当然还有大葱、葱花等其他配料,还是很鲜美的。
总而言之,河北菜即冀菜,其特点是平实中见功夫,自然入妙。河北菜包括三大流派:以张承为代表的京北风味菜,以唐山秦皇岛为代表的京东风味菜和以保定、石家庄、邢台、衡水、邯郸等为代表的京南风味菜。
用料广,选料严;烹调技艺全面;注重火候和入味,突出质感和味感;注重吊汤,善用浆、糊、汁芡、明油亮芡;擅长刀工和熘炒菜;重视主料和营养配比的科学搭配;讲究器皿、盛装一体化的观感美;成品色泽鲜艳、漂亮;咸鲜口,以酱香、浓香、清香三个香型为主。
这次河北之行品尝的应该是京南风味菜,还是那句话,别处的菜肴,尝尝就好了——合口味的可以大快朵颐,不合口味的只需蜻蜓点水,你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个地方,才是最符合你味蕾的地方。
(/10/21)
林海看世态赞一赞扣心弦赏一赏琴音绵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lei1618.com/zyjz/8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