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middot名词解释

之前网盘里的流行病名解简答合集可能因为时间太久了,版本有所更新,现推送由13级临一8班的程长学长整理的名解简答合集,历年考过的部分已经加亮。希望大家晚上考试顺利,考到的都是背过的!

(高亮+下划线部分为考过的)

文档在之前的推送里有下载链接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注:标※的表示出到的几率小

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指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等卫生事件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

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疾病的分布: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的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现象(即发病、患病及死亡

水平),简称疾病的“三间分布”。

3.发病率(incidencerate)):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4.患病率(prevalencerate)):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5.死亡率(mortalityrate)):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

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6.病死率(fatalityrate)):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常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

可衡量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反映某地的医疗及诊断水平。

7.散发(sporadic)):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

间无明显联系。

8.流行(epidemic)):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有时某病的流行在短

期内可跨越省界、国界乃至洲界而形成大流行。

9.暴发(outbreak)):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常通过共

同传播途径感染或由共同传染源所引起。

10.长期趋势:又称长期变异,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

主等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的现象。

※出生队列分析(birthcohortanalysis)):对同一年代出生的人群在不同年龄阶段某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进行分

析,以了解疾病发病或死亡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和不同出生队列的暴露特点对发病或死亡的影响,更能显示致病

因子与年龄的关系。

11.移民流行病学: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

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是一种综合描述疾病三间分布的方法。

12.病因:能使疾病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当其中一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中发生该病的几率就下降。

13.选择偏倚(selectionbias))::由于研究对象选择不当,造成选入者与未选入者在某些特征上(如暴露、疾病情况)

存在差异而产生的系统误差,最终导致研究对象缺乏代表性而使研究结果不能外推。

14.信息偏倚(informationbias)):又称观察偏倚或错分偏倚,指在研究的实施阶段从研究对象处获取研究信息时

产生的系统误差。

15.混杂偏倚(confoundingbias)):当研究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时,由于一个或多个既与所研究的疾病有关系又

与所研究的暴露有关系的潜在危险因素影响,从而低估或高估了所研究的暴露与疾病的真实联系。

16.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y)):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所得的资料,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不同时间、

地点和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即三间分布特点),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线索或假

设。

17.现况调查(prevalencesurvey)):又称横断面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按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人群中用普

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

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线索或假设。因主要使用患病率指标,故

又称现患研究或患病率研究。

18.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study)):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以群体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通过描述不同人群

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某疾病的频率,在群体的的水平上研究该因素与该疾病之间的关系。

19.抽样调查(samplingsurvey)):在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某人群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

体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0.分层抽样:先根据某种特征将总体分为若干层,再在每层中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的抽样方法,

其抽样误差最小。

21.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而组成一个样本的抽样方法。

22.队列研究(cohortstudy)):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分组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不同亚组,追

踪观察结局发生情况,比较各组间结局发生率差异,以判断该因素与该结局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

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23.相对危险度(relativerisk,RR)):又称率比,是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之比,表示暴露组发病或死亡

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或死亡关联强度最常用的指标,具有病因学意义。

24.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risk,AR):又称率差,是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差的绝对值,反映了发

病或死亡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在疾病预防与公共卫生学上意义重大。

25.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study)):按有无所研究疾病(或某卫生事件)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分

别追溯其既往(发病前)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该疾病与暴露因素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

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26.匹配:又称配比,指所选择的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去除匹配因素的干扰,提高

研究的效率。

※比值比(oddsratio,OR)):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

暴露比例为对照组的若干倍。

27.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对试验组人为施加某干预措施,随访观察并比较分析两组对象的结局发生差异,以判断该干预措施的效果的实

验性研究方法。

28.标准对照:又称阳性对照,是以现行最有效或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作为对照,以判断新药或新疗

法疗效,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对照方法。

29.单盲: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的分组和所接受处理情况,但观察者和资料分析者知道,可减少来自研究对象的

主观偏倚。方法简便,易于实施且对受试者的健康安全有利。

30.双盲(doubleblind)):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分组及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情况,但资料分析者知道,可减

少来自研究对象和观察者双方的主观偏倚。但方法复杂,不易实施且不适于危重病人抢救。

※类实验:指不能做到随机分组或没有平行对照的实验。

※干扰:试验组额外接受了与实验效应一致的其他处理措施,从而夸大了疗效。

※沾染:对照组额外接受了试验组的处理措施,从而夸大了对照组疗效,低估了实验效应。

31.筛检(screening)):运用快速简便的检查等方法,在健康人群中将可能有病或有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人同真正无

病的人区分开来的过程。

32.诊断:医务人员通过详尽的检查等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后,对患者病情的基本认识和判断,从而把病人与可

疑有病但实际无病者区分开来的过程。

33.灵敏度(sensitivity,Se)):又称真阳性率,即实际有病且被诊断试验正确判为有病的概率,是评价诊断试验发

现病人能力的指标。

34.特异度(specificity,Sp)):又称真阴性率,即实际无病且被诊断试验正确判为无病的概率,是评价诊断试验甄

别出没有病的人的能力的指标。

※真实性:又称效度,指诊断试验所获得的测量值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

※可靠性:又称信度,指相同条件下诊断试验对同一研究对象重复检测结果的稳定程度。

※约登指数:又称正确诊断指数,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去1,反映了诊断试验发现病人与非病人的总的能力。

35.CROC:曲线: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诊断试验以计量资料表达结果时,将连续变量设定出多个不同的临界值,

从而得出一系列Se/Sp对子,以Se为纵坐标、1-Sp(即误诊率)为横坐标绘制出的曲线,其曲线下面积反映了诊

断试验的准确性。

※阳性预测值:指诊断结果阳性的对象中真正病人所占的比例。

36.平行试验:又称并联试验,即同时做几个试验,只要有一个试验结果为阳性即判为阳性,只有全部结果为阴

性才判为阴性,可提高Se和PV-。

37.系列试验:又称串联试验,即依次做几个试验,只有全部结果均为阳性才能判为阳性,可提高Sp和PV+。

38.计划免疫:根据疫情监测和对人群免疫状况的分析,按照科学的、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

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39.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或初级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可疑病因或相关因素所采取的措施,

是预防疾病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包括了健康促进和特异预防。

40.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在疾病发生后为防止或减缓疾病进展所采取的

措施。在传染病的二级预防中,尚包括早报告、早隔离。

41.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后期为减少疾病危害所采取的措施。目的是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

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42.疾病监测(surveillanceofdisease)):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有关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

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43.医院感染(noso







































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lei1618.com/zyjz/334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