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大圩当一颗种子长成三亿元产业
当一颗种子长成三亿元产业转型在路上
王换华铭张海帝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人类历史的永恒追问,此刻也回响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的万亩葡萄园内。 这个位于合肥东南的小镇,12年前开全省之先河,兴办葡萄文化节,打造乡村旅游,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华东吐鲁番”。12年后,面对同质化等挑战,敢为人先的大圩开始谋求转型,试图再为合肥城郊旅游业开创一片新天地。
葡萄节“催化”
从年举办第一届葡萄节,到如今的3亿元综合产值,12年内,大圩镇创造了奇迹,从一个以传统农业的乡镇,蜕变为国家4A级生态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当时我辞去工作,回到大圩老家,想种点什么。我查了很多资料,问了不少人,都说葡萄适应性强,所以就选了葡萄。当时合肥的葡萄很少,我拿出去卖,一趟能卖四五百元,有一个早上竟然卖了一两千元。当时一个月工资才五六十元。”53岁的李勇坐在自家葡萄架下,看着游人如织的热闹景象,不由想起28年前在大圩种下第一颗葡萄种子的情形。 李勇从葡萄架下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给其他村民种下了“葡萄致富”的梦想。 渐渐地,大圩的葡萄园多了起来。“年前后,大概有一千亩。”李勇告诉记者,年,大圩镇不仅推出了第一届葡萄节,还出台了补助政策鼓励农民种植葡萄。“来大圩买葡萄的市民越来越多,种葡萄的农民也越来越多。”李勇乘政策东风让自己的葡萄园从一亩多地扩大到现在的13亩,现在一年纯收入20多万元。 如今的大圩,拥有万亩葡萄园和多家农家乐,基本形成了“万亩果园、万亩菜园、万亩荷园、万亩苗木基地”四大农业旅游景区。连续12年成功举办的葡萄文化旅游节,每年接待游客多万人次,让大圩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东吐鲁番”。
转型再出发
12载一轮回。年,大圩借葡萄节完成了传统农业乡镇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华丽转身;12年后,面对同质化竞争和市民需求的变化,大圩以同样坚定的决心,开启了新的转型之路。 年,大圩第一次举办葡萄节,是全省第一个“吃螃蟹”的乡镇。到今天,合肥周边遍布各种各样“水果节”,比如“西瓜节”“草莓节”等,乡村旅游的品牌已经不再是大圩所独有。 今年前往大圩采摘葡萄的市民会发现,在热闹的葡萄园身后,悄然出现了一个占地多亩的薰衣草主题文化庄园。庄园负责人告诉记者,薰衣草庄园是在保持原生态田园风光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回归自然的空间。“白天,可以体验浪漫情路、情人湖、爱之门、音符雕塑、香草体验园等10多个景点;夜晚,可以闻着薰衣草花香,品尝普罗旺斯烧烤,还能看露天电影或文艺表演,参加篝火晚会。” 薰衣草庄园只是一个庞大计划的开端。按照大圩镇镇长钱炳的设想,大圩的乡村旅游将建设得更有层次感,有葡萄、有农家乐,还要有度假休闲的场所。据了解,大圩也在积极引进国内知名文旅企业,完善基础设施,整合现有资源。未来,游客可以选择舒服的住所,留在大圩,夜听巢湖岸边的蝉鸣蛙声。 “体育小镇”是大圩的另一个目标。据了解,大圩已经在今年得到安徽省体育局的支持,成为全省首家“体育特色小镇”的示范点。钱炳说:“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大圩会以打造体育小镇为契机,打造城郊旅游升级版。”
安徽大圩-gov长按识别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lei1618.com/zwwh/8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