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量改善提灯奖结构化早期活动方案改善
年中国护理质量大会开始设立“护理质量改善提灯奖”。医院,南京大医院和广西医院的质量改善项目在项改善项目中脱颖而出,夺得该奖项。这几项改善有什么特色呢?
在今年的护理质量大会上,医院神经内科病区护士长王清老师在标准与质量改善分论坛为全国的护理同仁分享了他们为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照护的结局所做的结构化早期活动方案。小编总结了她在大会的发言内容,一起来看看她们是如何做质量改善的吧!
在今年的护理质量大会上,医院神经内科病区护士长王清老师在标准与质量改善分论坛为全国的护理同仁分享了她们为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照护的结局所做的结构化早期活动方案。小编总结了她在大会的发言内容,一起来看看她们是如何做质量改善的吧!
项目背景王清老师介绍,缺血性卒中发生以后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的缺损,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临床上有很多脑卒中的病例,发病期间肢体完全不能活动,患者又特别想下床活动。根据澳大利亚卒中研究中心进行的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将早期活动的时间窗由72小时内缩短到脑卒中发生内24小时。指南将脑卒中后早期活动时间界定为卒中患者入院后的24小时。王清老师介绍,她们根据PICO原则提出问题:早期活动是否会改善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
早期活动最佳证据查阅六个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获得篇文献,经过进一步的筛选纳入2篇指南与10篇RCT文章,得到关于脑卒中早起活动的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了等级划分。证据发现,卒中发生后24小时内离床活动可以改善患者日常活动的能力,也可以降临床的并发症和缩短平均住院时间,但活动前要进行活动评估,进行多学科合作质量控制。
现状把握与形成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实践调查,患者入院后24h内离床活动实施率为38%,患者第1次离床活动开始时间平均为入院后42.29h。通过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半结构式访谈后,制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活动流程图(见下图)。
患者入院后开始评估,入院后24小时内再进行一次评估,对符合活动指症的患者进行早期离床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间进行患者活动耐受性的评价,同时鼓励患者家属的参与以及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直至患者出院。
方案的实施首先进行人员培训,由研究者、神经内科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医师、康复科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医师负责培训,共分为8次培训课程,每周安排1次培训,理论培训6次,技能培训2次,每次90min。
采用类试验研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纳入标准为年龄在18到80岁,意识清楚,在卒中严重评分中间评分小于等于16分等。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观察组进行早期活动流程的干预,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就实施患者的评估,同时实施体位摆放,患者活动的指导,24小时内实施床离转移,由护士为主导,康复师临床医生共同参与,包括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还制定了患者家属参与的方案。
方案实施后的成效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活动前评估的准确性显著提高。漏活动率由36.82%降至3.96%,误活动率由14.39%降至6.12%,保证了患者活动的安全性。
2、患者入院后至开始离床活动时间显著缩短。患者入院24小时内离床活动的实施率从的38%提高到70%。
3、从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脑卒中的相关并发症和促进患者的社会参与这三方面进行测算,通过此项目,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节约费用超过一百万。
医院的这项改善项目聚焦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深度挖掘,从机制上分析可行性、从证据上探索科学性,剖析实践与证据间的差距,以患者为中心、以改善患者照护结局为目标,用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活动进行全面质量改进。该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思维与改善过程,是我们进行循证护理,进行质量改善的标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体会!
精彩内容推荐:
公立医疗体系和私立医疗体系,哪个质量更好?听听哈佛教授怎么说
人才、团队、以人为本
成就看得见的护理
来谈谈你所不知道的高质量照护
护理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照护”更能体现护理的意义和内涵
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也需要循证!
温馨提示
投稿邮箱:hulizixun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lei1618.com/zwwh/7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