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皋军教授谈介入医学的学科走势与发展专业

滕皋军,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务副会长,亚太地区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APSCVIR)侯任主席。医院院长、放射科主任,江苏省介入诊疗中心主任。“计划”首席科学家。

在年第五届东方放射医学大会上,滕皋军教授接受了云医生的专访,向云医生介绍了介入医学学科的走势与发展,我们将其记录下来,与读者分享。介入放射技术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其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也有了30多年历程,且在技术上日臻完善。与传统医学相比,介入技术的优势不言而喻,这在目前医疗界已达成了广泛共识。今天,我和大家谈一下介入医学在未来的走势与发展。1.1.学科建设,健康发展目前介入技术已被临床各科广泛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谓“全民介入”:除了传统的放射科医师开展了介入技术,血管外科、神经外科也在介入医疗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而其他诸多临床科室也积极探索并逐步开展介入医学。在这种情况下,介入医学是否需要形成独立的专业?还是仅仅作为一项技术,分入传统的临床专科?我的观点是,介入医学起源于医学影像学,初期被命名为介入放射学,与医学影像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介入技术不应该分散在各个学科,到了该做好介入学科建设的时候了:做好自身的学科框架、标准与规范,最终向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2.技术创新,器械先行任何技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均会面临平台期。介入技术代表了现代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创新是其不断发展的引擎和动力,在进入平台期后,该如何继续创新与发展?首先,在介入技术的创新中,器械创新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与理论、概念创新不同的是,器械创新通常不会局限于某一领域或学科,它将引领新的发展方向。介入医学往往也要借助于一系列崭新的医疗设备、发明创造,来不断创新和发展。在介入医学发展的历史上,新器械带动了新技术,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其次,介入技术创新也可以是集成创新。与现有的一些技术相结合,如与内镜技术的结合,与微创技术和外科技术的结合,都可以成为介入技术创新中的集成创新。3.循证基础,不可逾越循证医学是介入医学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如果说精准医疗代表了医疗发展的未来,那么现阶段建立医学循证,则为介入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介入医学的诸多成果需要医学循证支持,而已有循证支持的介入技术,则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与发展。以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为例,由于循证基础坚实,几乎在所有关于肝癌的国际指南、治疗标准中,肝动脉栓塞化疗都是标准治疗手段之一,介入治疗也因此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手段。目前而言,许多介入技术都尚未得到循证支持,因此有必要开展前瞻性的多中心、随机研究,来推动介入医学的循证发展。4.走入介入医学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概念深入人心,但在介入医学领域,则缺乏相关的数据库。即使是多中心研究,其本质仍为抽样研究,而建立介入医学数据库,把所有的数据结合在一起,会最终进入介入医学的大数据时代,从而突破目前研究手段的局限性,进入“全体研究”。目前,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多个介入医疗数据库,作为分管全国介入学组的副主任委员,我本人会不遗余力地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由我负责的“”项目是关于脑卒中半暗带研究的项目:以半暗带作为突破点,建立脑及脑卒中相关的数据库。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医疗机构和企业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滕皋军教授学术成果简介滕皋军教授是我国介入医学领域的著名专家,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他从事临床一线及介入新技术研究30余年,创建或改良了10多种介入治疗新技术,在脊柱介入新技术、消化道新型支架研发、支架再狭窄机制与预防等方面有突出成就,学术论文发表于LancetOncology等重要期刊。同时,他也是我国最早从事分子影像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为分子影像及功能影像学的发展做出贡献。sheng医院疑难病例讨论、有奖读片名医访谈,紧跟学科前沿讯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lei1618.com/zwwh/75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