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文物选粹两汉时期陶瓷文明
■西汉陶风车
西汉陶风车于年从济源市积城镇润汉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整体高11.5厘米,长35厘米,宽23,5厘米陶风车为风扇车和陶的复合体,二者同设于一个长方形地板上,確白为圆口环底地窝,白上部装柄,通过架与陶俑相连。
蹲姿陶俑双手扶架春米(米原有支架杵柄与扶手等构件,出土时均腐朽,复原时仿制组合)。风车呈梯形。风箱上部有方形漏斗,斗槛下有窄缝启门,启门下有方形出米口。出米口右侧有圆形风口,风口对面有一安装风扇的轴孔。
风车侧后方塑一立俑,双手前伸作摇风车姿势。侧还有斜坡形空箱,系盛糠的地方。古人发明风车源于对扇子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因此,这件陶风车为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机械及西汉制陶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这件文物年曾运往日本展出。
■西汉吹笛俑
西汉吹笛俑于年从济源市沁北电厂西窑头工地第10号墓出土,通高11厘米,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该吹奏俑为泥质红陶胎,手工捏塑而成。
人物为一老翁形象: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蹲坐在一物之上。斗笠和蓑衣纹饰刻画清晰,人物和斗笠满施褐釉,蓑衣装饰为绿釉,釉色分界清楚,过渡自然。
老翁面目表情祥和,深目高鼻,颧骨微凸双手五指叉开,把持两只竹笛,竹笛一端抵于膝上,一端放在嘴边作吹奏状。
汉代以前,中国传统的笛子都是竖吹的,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横吹”吹起来怪声怪调,所谓“短笛无腔信口吹”。
它在汉代的吹奏类乐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件陶俑的出土,为研究古代乐器的发展和音乐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
■西汉吹箫俑
西汉吹箫俑于年从济源市沁北电厂西窑头工地第10号墓出土,高14厘米,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该吹奏俑为泥质红陶胎,手工捏塑而成。
人物上体直立呈跪坐状,身穿交领长衣,人物上半身的绿釉与下半身的褐釉自然分界形成上下身的衣裤,衣服纹理刻画清晰,左手上抬,持一排箫放于嘴前作吹奏状,右手四指并上举至嘴的高度,似乎随着音乐的节拍在舞动。
头挽环形高髻,发根戴有发箍一周,面部刻画抽象、简洁,省略眉眼,突出高鼻、大嘴。俑的整体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专注灵巧的感觉。
古代,排箫是非常受欢迎的乐器。从春秋到秦汉,排箫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汉代的鼓吹中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西汉鱼鸭池
西汉鱼鸭池于年从济源市沁北电厂西窑头工地第10号墓出土,宽19厘米,长24厘米,高11.5厘米,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
长方形的水池,里面鱼鸭成群、长幼有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构成了一种古代生态养殖的场景,同时也取我国古。代文化中“样样有余”的吉祥之意。鱼鸭池,整体造型美观真实,满施褐绿釉,釉色莹润均匀。
鱼鸭池的出土说明了我国汉代人民已经有了生态养殖的观念。鸭是水禽,家鸭是从野鸭驯化而来的。在先秦古籍中,鸭称作“鹜”,亦称家凫或舒凫,凫即野鸭。至秦汉时期,鸭与鸡、鹅已成为三大家禽。
据《西京杂记》载:“高帝既作新丰衢巷……放犬羊鸡鸭于通途,亦竟识其家。”可见养鸭之盛。因此各地汉墓中也常用陶鸭随葬。
■西汉对弈俑
西汉对弈俑于年从济源市沁北电厂西窑头工地第10号墓出土,棋盘宽8.5厘米、长11.5厘米,人物高8.5厘米,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
该陶俑为泥质红陶胎,模制兼手工捏塑而成。整体是一盘对弈正酣的棋局。两位棋友对坐于一长方形棋盘两侧,头顶绾一发髻,身着交领长衣,左臂宽袖后甩,右手高举至耳际,面部表情得意沉醉。
长方形棋盘上棋格刻画清晰,棋格为中心对称、四侧出头的“田”字形,棋子置放有序。陶质坚致细密,表面施釉均匀,褐釉和绿釉界线分明,构成了人物上下半身和棋盘左右两部分的天然分界。有关专家初步认定这是汉代象棋对弈的模型。
在汉墓中出土这样的陶俑,说明在我国汉代,下棋已经成为日常文娱活动之一了。汉代对弈俑的出土,也为我们研究象棋的历史和汉代的社会生活及娱乐方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西汉绿釉骑马俑
该骑马俑从济源市沁北电厂西窑头工地第8号墓出土,高21厘米、长21.5厘米,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
一位披挂整齐的武士威风凛凛地骑坐在一匹昂首嘶鸣的骏马上,构成了一幅深具动态的画面。武士头戴帽盔,身披铠甲,腰挎宝刀,头部后仰,双手于腰际前伸,手中似乎握有一缰绳。
骏马昂首,器宇轩昂,张口作嘶鸣状,脖颈鬃发刻画清晰,耳朵竖立,双目圆睁,右前肢前跨作迈步状,左前肢着地有力,两后肢稍下压,尾巴短小、上翘。
这头膘肥体壮的战马为我们研究汉代“马”在军事动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提供了实物资料。
■西汉女舞俑
西汉女舞俑于年从济源市五龙口镇西窑头村沁北电厂工地出土,高16厘米,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
该褐绿釉陶俑为釉陶质地,整体呈舞状。上身着宽袖长衣、下着肥裳,露出网格纹宽裤。细腰翘臀,腰部简单刻画出裙带,裙带缠绕腰部拖至身后,裙上几道竖形刻画纹形成裙褶。
人物俑双臂展开,右臂前伸上举而摆广袖于外,左臂下甩长袖于后。左脚独立,右腿上抬。头上昂左侧,双高髻,目光远视,面部塑造简洁抽象,深目、高鼻,尖下巴。俑的整体造型线条流畅、舞姿优美栩栩如生。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
中国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艺术积累,在原始时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舞蹈。在古代,狩猎、战争、祭祀或祈祷等活动,都是通过舞蹈来进行的。舞蹈是文化的基本形态。两汉舞蹈更是百技纷呈,达到了乐舞文化的高峰。
■西汉宰兽俑
西汉宰兽俑于年从济源市沁北电厂西窑头工地第10号墓出土,高16厘米长16厘米,宽16厘米,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
该俑为泥质红陶胎,手工捏塑而成由一人一兽一狗一台架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古人宰杀牲畜的场面。一头独角兽被仰面捆绑在一个正方形有两根柱子的台架上,四肢自然伸张,腹部浑圆鼓起,头部下垂,口微张。
一人头戴平顶帽,身穿无袖长衣做成的工作服,双腿叉开站立于工作台上,弓腰、上身前倾,双手死死抓住独角兽一只大腿的内侧,嘴部紧贴手旁的兽皮,腮帮鼓起,在努力地往里面吹气。
他的脚旁一只狗悠闲地匍匐于方形台面上,嘴里正在撕咬着主人赏赐的一块肉。人与动物的陶质坚实细密,满施褐绿釉。整个场面真实自然,人物及动物刻画逼真生动。往死后的动物腹内吹气无疑是为了使动物的毛更容易刮掉,看来,这种方法在我国汉代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了。
■汉彩绘杂技俑
该杂技俑于年从济源市五龙口镇北官庄汉墓出土。
整件通高27厘米,樽高7.6厘米,口径11.2厘米,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杂技俑由一樽三俑组成,三俑于陶樽口沿上表演倒立杂技。樽,圆口微敛,直腹平底,下承三个矮兽足。三个陶俑头顶绾髻,倒立于陶樽口沿上,其中二人双手紧握樽口,头向樽内,相向直臂倒立,右腿向外弯曲,左足相抵。
第三俑单手直臂倒撑在二俑相抵的空间下,双腿向上,脚尖直立。陶俑和樽腹上施有一层白色陶衣,陶衣上尚残留有朱色彩绘。杂技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历史。刘向《列女传》载,“夏桀既弃礼仪,求倡优侏儒,而为奇伟之戏”,说明夏代就有了杂技表演。
经过约年的发展,至汉代,杂技艺术已广为流行,技艺亦日臻精湛。这件彩绘杂技俑不仅是汉代杂技艺术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反映了汉代陶工的陶塑技术水平,对研究我国杂技表演艺术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汉代舞乐俑群
汉代舞乐俑群于年从济源市轵城镇赵村砖厂出土,现藏济源市博物馆,俑高16~19厘米。该组文物由5个俑组成,表现的是一俳优俑作表演、4个伎乐俑伴奏的场面。
伎乐俑均头戴武弁大冠,面涂朱彩,身着交领窄袖束腰曳地长衣,双手持乐器至唇边,其中吹箫俑2个,吹笛俑1个,吹埙俑1个,坐。俳优俑祖胸露乳,腹部前凸、凹腰翘臀,下身着低腰浅裆长裤,仅兜住肥臀。
头形发髻、颈项短粗,大头小耳,深目高鼻,骨突起,口吐红舌,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作舞。俳优是我国古代运用语言、乐舞、杂技、化妆等诸多技巧进行滑稽表演的优人。
王国维先生曾认为中国的喜剧应当有艺术与文学两个源头,艺术的源头是古代的“俳优”,而文学的源头就是《庄子》。该俑群的出土为我们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和乐舞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汉代龟座博山炉
该炉于年从济源市轵城镇城村汉墓出土,高33.5厘米,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
该龟座博山炉为泥质红陶胎,轮修、模制和手工雕塑而成。子母口,半球形炉腹,竹节形柄,炉盖高耸,作为多层山峰重叠状,酷似火焰起伏,盖上山峦之间有云气纹、人物、植物及鸟兽等装饰形象,于炉内焚香时,轻烟飘出,在炉体四周缭绕,自然造成山景朦胧、群兽浮动的效果,仿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
底座是一只活泼爬行的乌龟,乌龟的脖颈用力向上后伸,四肢伸张,背上龟甲纹饰清晰规整。炉体和底座分别用红釉和绿釉自然分界。整个器物造型丰满浑厚,釉色莹润,别具特色。博山炉是中国古代烧香用的炉。
相传,汉武帝嗜好熏香,也信奉道教。道家传说东方海上有仙山名曰“博山”,武帝即遣人专门模拟传说中博山的景象制作了一类造型特殊的香炉博山炉。
汉代人使用博山炉主要有三大作用:一是因为迷信鬼神,烧香祈祷以达神明二是古人席地而居,燃香草可以洁室除湿,怡人心脾;三是达官贵人有熏衣染被的习惯,用从国外输入的蕙草熏香衣被,以显示华贵。炉的底座用乌龟做成。
相传乌龟生性善于负重,所以古代石碑等重物的底座下通常都雕着它的形状。它又叫“赑屃”“霸下”,相传是龙和海龟交配而出生的龙的长子,俗称“龟龙”。赑屃用做博山炉的底座,除了负重之外,还有吉祥之意,赑屃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有镇宅辟邪、幸福平安之意。
■汉代烧烤炉
该炉从济源市沁北电厂西窑头工地第10号墓出土,高11.4厘米,宽13.5厘米,长19.5厘米,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
炉体为上阔下窄的长方体,炉壁四周和底部做有多个长方形的漏孔,以利通风和炉灰下泄,口沿两头有拱起成桥形的捉手,以方便炉体的搬运,口沿上平放着两根方木做成的烧烤架,其上整齐地放置着以备烧烤的动物,有鹌鹑、蝉和鱼。
两个烧烤炉尺寸大体相等,各种动物形象刻画生动、真实,从一个侧面描绘出汉代百姓日常饮食的状况,由此可以看出烧烤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烹饪方式。
汉代时,人们已经开始利用炭火加工食物了。烧烤这种烹饪手段能流传至今而且久盛不衰,实在是烹饪中的经典。
■汉代斗狗俑
汉代斗狗俑从济源市沁北电厂西窑头工地第10号墓出土,高15厘米,通长26厘米,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
两条猛犬互相撕咬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斗狗场面。在格斗中处于上风的一只狗张口紧紧扑咬住另一只狗的颈部,右前肢搭在其肩部,左前肢腾空,两后肢扒地后蹬,尾巴后伸上翘。
另一只狗在格斗中处于劣势,被撕咬的脖颈努力地向左上侧翻伸,企图扭转不利局势,四肢用力着地稍后弓。两只恶斗中的狗都是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尾巴向上高高翘起,细部特征刻画清晰,全身满施褐绿釉,釉色莹润光亮,整体看不出模制痕迹,其制作方法应该是捏塑。狗的整体塑造比例协调,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斗狗俑高15厘米,狗的身长21厘米,在汉墓中出现了这样生动的动物造型,说明了斗狗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在汉代已经存在了。
■汉代导引俑
汉代导引俑从济源市沁北电厂西窑头工地第10号墓出土,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
导引俑1(高17厘米),泥质红陶胎,手工捏塑而成,局部有明显的刀削和粘接痕。上半身的红釉与下半身的绿釉自然分界,赤裸的上身与着短宽衣裤的下半身形成视觉反差。俑头梳双髻,左右搭于两耳侧,袒胸露乳,右脚站立,左腿向前抬起,左手自然托于腹下作运气状,右手持一硬物猛然砸于前额,闭目张嘴似在大喝一声。
该俑把一位正在练功运气过程中的导引方士的瞬间形态刻画得翉栩如生,让人有一种亲临现场的感受。
导引俑2(高17厘米),泥质红陶胎,手工捏塑而成,局部有刀削和粘接痕。整体造型为一导引术练习的招式,右腿直立,左腿向上前抬,翘臀、凹腰,腹部前凸,袒胸露乳,左手自然下垂贴抱于腹前,右手四指并拢举至耳侧作猛劈掌状。
该俑头绾柱状高髻,上半身的褐釉与下半身的绿釉自然分界,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俑的面部刻画生动夸张,额头前凸深目、高鼻,大口张开呈趁势猛吼状。
导引俑3(通高14厘米),泥质红陶胎,手工捏塑而成,刀削和粘接痕明显。整体施褐绿釉,裤腿内侧和足部无釉。俑上身赤裸,外露肚脐,下身穿宽口短裤,双腿叉开赤脚站立,双手四指并拢、双臂舒缓上抬向前推出。
头戴平顶帽,脑后绾一发髻。面部表情平静自若,宽额高鼻、深目阔嘴,一副悠闲自得、修身养性的姿态。
导引俑4(通高11厘米),泥质红陶胎,手工捏塑而成,局部有刀削和粘接痕。俑的头部缺失。上半身的红釉与下半身的绿釉自然分界,形成上身的无袖短衫和下身长不及脚踝的宽裤,双腿分叉略扎马步状,腰微弯,上体前倾,左手四指并拢,伸臂向前下方推出,右手中持有一柄状物(似一刀)。
该物已残,仅剩一柄,整体为一持物器做导引动作的画面。
导引俑5(通高6.5厘米),泥质红陶胎,手工捏塑而成,通体满施褐釉,两腿内侧素胎无釉,局部有明显刀削和粘接痕。整体呈蹲伏状,为古代导引术的一项招式。
上身赤裸,下身着长不及脚踝的肥裤。双腿下屈后蹲,上身挺直前倾,两臂残断,从断口看出双臂似向前下方斜伸。头戴平顶帽,头颈微上仰,面部前伸,表情刻画自然严肃、专注平静。
导引俑6(通高13.5厘米),泥质红陶胎,手工捏塑而成,局部有刀削和粘接痕,通体施褐绿釉。上身赤裸,下身着肥大没足、行用自如的宽裤,整体为一运气出拳的瞬间状态。
袒胸露乳、鼓腹翘臀,下肢右腿站地,呈金鸡独立状,左腿上抬稍前伸,左臂贴身握拳屈放于下腹部,右臂上抬前伸有力向前出拳。盘形发髻梳于头顶,面部表情刻画夸张生动,高鼻深目,大口张开作运气猛喝状。
导引俑7(通高12厘米),泥质红陶胎,手工捏塑而成,局部有刀削和粘接痕。上身褐釉形成窄瘦短小的无袖上衣,下身绿釉形成宽大、长不及膝的肥裤,赤足,裤裆内侧和足部无釉。
整体呈叉腿站立状,双腿微屈,臀部后翘,上身稍前倾,左手四指并拢、立掌向前自然推出,右手四指并拢、屈肘自然上抬。一副专注平静的行气、运气形态。头戴平顶帽,脑后一发髻,深目大鼻,小口微闭,面部表情舒畅自然。导引简称为“引”,是当时动功一类的总称。在古代,导引术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医疗保健手段。
《黄帝内经》对导引术的记载多达14处,治疗的病症多达十几种。秦汉之际,随着养生学的兴起,导引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六禽戏”“闭四关”“梳发功”的记载。这次出土的成组的导引俑,人物的塑造比例协调、真实生动、栩栩如生。
釉色细腻莹润、趁势过渡、自然成趣,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古代高道方士们习武练功的真实场景。无疑,导引俑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秦汉之际的导引术提供了生动的实物佐证,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
■汉代陶马
汉代陶马于年从济源市辛庄乡西窑头砖厂出土,高22.5厘米,底座长13.2厘米,宽7.8厘米,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
该马为釉陶质地,手工捏塑和刀削而成,颈部与身体的接触部位有明显的粘接痕。马呈三足站立状,三足立于一长方形平台上,左前腿抬起。马昂首挺胸、头小而英俊,张嘴作嘶鸣状,牙齿外露,双目圆睁,鼻翼微张,长颈弯曲,鬃毛刻画清晰,胸围宽厚,躯干粗实,肌肉滑润结实,四肢修长,臀尻圆壮,尾巴短小上翘。
陶马虽然处于静止状态,似乎体内充满了活力,令人有一种“怒马如龙”之感。通体满施红、绿釉,红、绿釉界线明显,头颈部为绿釉,身体和底座施红釉。马在古代曾号称“六畜之首”,是军事、交通的主要动力,有的地方也用于农耕。
商周时期,马已成为交通运输的主要动力,养马业相当发达。甲骨文已有“马”字,商墓中常用马殉葬,各地不时有车马坑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盛行车战和骑兵,马成为军事上的主要动力,特别受到重视,此时马已成为“六畜”之首。
秦汉时期,马已被视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因而养马业特别兴盛。这头膘肥体壮的陶马为我们研究汉代的家畜饲养业和军事动力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汉代红绿釉说唱俑
该说唱俑于年从济源市沁北电厂西窑头工地第10号墓出土,俑高14.5厘米,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
该俑红陶质地,手工捏塑和刀削而成。整体呈站立状,人物头戴折叠帽,脑后绾一发髻,面部刻画抽象,仅突出高鼻与阔嘴,身着交领短袖长裙,腰间刻画出系束的丝带,裙边下摆呈喇叭形,看不到双足,双臂袖口后缩,手臂露出,左手上举作掩嘴微笑状,右手上抬呈微握状,通体满施红、绿釉,红、绿釉从腰部自然分界形成上衣和下裳。
说唱俑塑造比例协调,抽象而不失神韵,再现了我国汉代说唱表演的生动场面。
■汉代褐绿釉驯狗俑
该驯狗俑于年从济源市沁北电厂西窑头工地第10号墓出土,俑高15.5厘米,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该俑为泥质红陶,整体呈站立状。一男俑头戴平顶帽,帽后梳一半圆形发髻,面目刻画抽象,突出高鼻阔嘴。身穿短袖长衣,裙摆外阔成喇叭状,长裙垂至地面。
双臂前伸,左手空握拳,作牵引状,右手上抬作指挥或指使状,上身前倾,目视脚下一卧狗。该狗蹲卧,尖耳高耸,露齿咧嘴,头上抬,目视主人。男俑腰部以上满施绿釉,腰部以下及狗满施黄釉。
在汉代人的生活中,斗狗、驯狗已经成为一项娱乐活动。陶俑的出土,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和陶塑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汉代陶阙
该陶阙于年从济源市邵原镇出土,罘罳高40厘米,宽29厘米,阙高60厘米,宽30厘米,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泥质灰陶,模制和压印、浮雕而成。
罘罳为单面坡硬山式建筑,正面高浮雕一鹿头,鹿眼压印而成,双目圆睁,椭圆形的两耳对称张开。两个鹿角如虬枝上展至屋檐下,前后檐各施筒瓦六垄,每垄至檐部都有瓦当。屋顶坡度平缓,山檐较深,两山墙各开一圆窗。
阴面均饰有乳钉和几何纹图案,中空。阙为二出双重檐,下层为硬山式顶。出檐较深,前后檐各有筒瓦两垄,每垄檐部均有瓦当。上层为四阿式顶,前后檐各施筒瓦五垄,左右檐各施筒瓦三垄,每垄檐部均有瓦当。
正面和两山墙均模压,刻画几何纹,后墙模印几何纹。正面浮雕一面目狰狞的人物。头上三束头发呈戟状,两眼圆睁,龇牙咧嘴,圆肩宽膀,双手交握于胸前,下着扇形裙子,脚成鱼尾状。阙是古代重要建筑,如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
陶阙的出土为我们研究汉代的建筑形制和制陶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lei1618.com/zpjs/9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