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回顾章节第二章第一节临

概论

临床医学基础知识

临床医学的学科分类

1.按治疗手段建立的学科如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疾病归在内科学,而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疾病归在外科学。此外,按治疗手段建立的学科还有理疗学、放射治疗学、核医学、营养治疗学和心理治疗学等。

2.按治疗对象建立的学科传统的妇产科学、儿科学都有特定的治疗对象及其治疗特点。此外,老年病学、围生医学、危重病医学、职业病学等,都属于按治疗对象建立的学科。

3.按人体的系统或解剖部位建立的学科如口腔科学、皮肤性病学、眼科学、神经病学、耳鼻咽喉科学等。不少以前归于内科和外科(二级学科)的专业,现在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三级学科),如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等。

4.按病种建立的学科这类学科的研究对象往往是具有相同病因或特点的一组疾病,如结核病学、肿瘤学、精神病学等。

5.按诊断手段建立的科学如临床病理学、医学检验学、放射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等。

临床医学的主要特征

与一般的应用科学相比,临床医学有其显著的特点,如:

1.临床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其复杂性大大超过其他自然科学。

2.临床工作具有探索性临床上面对患者,不可能在未知因素全部搞清楚后再去防治,只能探索性地最大限度缓解患者的痛苦,挽救和延长患者的生命。这是与许多应用科学的显著区别之一。

3.临床医学启动医学研究医学发展史上,对疾病的认识通常是从临床上先总结出疾病的表现规律,然后才进行基础研究。

4.临床医学检验医学成果无论是基础医学还是其他学科的医学成果,都必须在临床应用中得以检验。离体研究的成果不一定适用于整体或在体的情况,动物实验的结果并不能完全取代人体试验的结果。

临床医学的发展趋势

1.微观深入与宏观扩展随着一大批基于分子生物学分子医学学科群的形成,研究工作不断由细胞水平向亚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深入。另外,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下,环境医学、社会医学、职业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新学科相继出现。

2.学科体系分化与综合随着医学研究不断深入,医学学科也不断分化。有统计显示,全世界目前已有独立的医学专业学会余个,医学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就达个。另一方面,在医学专业不断分化的同时,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日趋明显,例如,儿科学、妇科学、产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了围生医学等。

3.医学与高科技的结合日趋密切基础医学和高新科技的成果,不断创造出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在诊断方面,计算机处理技术使影像学包括CT、MRI、数字减影、超声、同位素等医学图像检查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应用医用光导纤维技术的各种内镜和导管等无创、低创性直视检查技术,可深入到人体各个脏器和部位,获得准确的形态、功能、病理诊断;人体基因谱分析,可使遗传性和与遗传因素有关的疾病得到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在治疗方面,如基因工程技术对新药、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大大丰富了治疗手段,提高了疗效;通过内镜操作手术,使外科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基因治疗的出现,不仅可能用相对简便的方法治疗众多基因缺陷与变异所致的疾病,而且还可能通过基因重组和修补,改进人体的生理功能。

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通常的定义是“应用最多的有关信息(最佳的证据),通过谨慎、明确和明智的确认和评估,做出医学决策的实践活动”.

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说,“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可以理解为一种“医学观”.其核心内容是:医生对患者建议或实施任何诊断(如拍X线片)、治疗(如开某种降压药)或预防保健(如每年做一次妇科检查)措施,都要尽可能基于可靠的证据,证明这种措施确实对患者有益,并且尽可能有较好的成本-效益比.“证据”的可靠程度不同,目前公认最为可靠的证据是来自“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目前,循证医学的代表性成果,是大量“临床指南”的制订和实施。

传统医学较少考虑卫生经济学,循证医学将“成本-效果分析”作为—个重要的内容列入,要求对现有众多的诊断、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和临床决策,采用客观的证据予以卫生经济学评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满足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使卫生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利用。

现代医学主要诊断方法和技术

①病因诊断:根据致病原因而提出的诊断,说明了疾病的本质;

②病理解剖诊断(病理形态诊断):即根据病变组织器官的形态改变进行的诊断;

③病理生理诊断(功能诊断):即根据器官功能状况作出的诊断。

问诊和病史采集

问诊内容主要包括:

①患者一般情况;

②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③现病史:此次患病后的全过程;

④既往史:包括患者既往的健康状况和过去曾经患过的疾病(包括各种传染病)、外伤手术、预防注射、过敏,特别是与目前所患疾病有密切关系的情况;

⑤个人史和家族史,女性还应包括月经史和生育史。

症状,通常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立即删除。9

更多业内资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lei1618.com/zpjs/676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