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行业研究报告2
本文作者:田书华(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报告正文(2/2)
四、我国中药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药的起源,据推算最迟也是从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历史上传说的“伏曦氏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就是原始社会医药活动的标志;公元前约二千年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曾有动植物药的记载;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是中医中药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可以说是我国四五千年来中医中药理论和实践的结晶。
明清时期中医药的发展也带动了中药堂、中药铺的兴起。广誉远创始于明嘉靖年间年,是中医药史上现存最悠久的中华老字号企业;陈李济创建于年,是现存最古老的中药堂,取名陈李济,寓意“陈李结缘,同心济世”。之后又陆续出现了同仁堂、雷允上、九芝堂等中药堂,这些距今三、五百年的老字号,虽历经朝代更迭、战乱洗礼,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坚守着以传统制药的制作技艺为基础,造福百姓的信念,也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在中医药漫长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代中医药在西医和战火的夹缝中求生存。这一时期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随着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学术包括西医也不断传入中国。当时的民主思想完全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在对待西医学的态度方面也非常“偏激”,有许多人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药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年,国民政府以“愚昧落后”、“阻碍科学”、“医事卫生障碍”等理由,通过了“废止中医案”,此政令一出震动了整个医学界。通过中医界人士和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最终还是保留住中医,但国民政府对中医的态度却日渐苛刻,中医几乎无法得到任何来自官方的支持。
战争不仅仅让生灵涂炭,也摧残了千年的中医药文明。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告终,但痴迷于中医的日本人洗劫了大量古代医籍,包括珍贵的元印《圣济总录》残卷、明代赵开美版《仲景全书》,使大量中医典籍流失海外。
进入残酷的抗战年代,在西药得不到有效供给的情况下,中医药在挽救战士生命和治疗百姓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柴胡水蒸馏提取制成针剂,良好的退热消炎作用大幅减少了伤患战士的死亡率,同时还在治疗感冒、回归热、产褥热、肺结核退热、抗疟疾等方面也有良效。柴胡注射液的诞生突破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是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的产物,促进了传统中医技术、中药验方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现代中医药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团结中西医”作为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确立了中医药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建国初期到年,年至年,中成药、中药饮片生产尚处于前店后厂式的手工业生产规模。年,中国药材公司成立,中药由分散生产经营转向集中统一管理;年,中药行业由商业部移交国家医药管理总局管理,实现中成药工业的统一归口、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年,国内中成药工业产值7亿元。
改革开放后,大型国际跨国药企陆续进住中国,先进的化学药物和治疗理念改变了医生的处方行为和用药习惯,中医药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随着西医诊断技术和诊疗仪器设备突飞猛进的发展,西医在临床治疗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曾几何时在百姓医疗保健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中医凸显被弱化、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
由于中医药在我国有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再加上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我国中药种植面积、产量、消费量一直在增长。例如:年我国中草药种植面积为万亩,年达到万亩,同比增长5.81%。
图7:——年中国中药材种植面积
我国中药材行业产量平稳增长,从年的万吨,增长到年的.3万吨。近几年我国中药材行业产量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8:——年中国中药材产量
近年来政策对中医药行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首次在国家层面编制发展规划,将中医药发展列入国家战略;同时明确指出,到年,中国将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
年我国中药材行业规模约亿元,同比年的亿元增长了11.34%,近几年我国中药材行业规模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9:——年中国中药材市场规模
3、中医药具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
我国中药产业年规模已达亿元以上,占国内医药市场的3成,中药出口已达23.32亿美元,全国中药生产企业已近家。随着国际市场对中草药需求的迅速增加,我国中药行业正越来越多地成为国内外资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lei1618.com/dlfb/8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