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建构新教学
前言:年8月29日,《中国教育报》第06版刊发了课程所所长崔允漷教授关于《新课标新高考如何建构“新教学”》的最新观点。(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全文。)
△崔允漷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崔教授认为“新教学”有三大特征,分别是:
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
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
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
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吗?
快来和我们一起品读全文吧!
新课标新高考如何建构“新教学”作者:崔允漷
教育部于年颁发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阐述了普通高中课程育什么人、如何育人,以满足中国年总体实现现代化的人才需求。
、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多次发布全国高考试卷命题新思路,突出素养导向,注重能力考查,全面覆盖基础知识,增强综合性、应用性,以真实情境为载体,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有了新课标、新高考,教学怎么创新?
如何建构一种能够培养时代新人、面向未来的教学系统?
这是新时代教学创新的重大课题。
上海现代新课程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团队怀揣专业信念,深耕本土经验,瞄准国际前沿,初步概括“新教学”为:
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
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
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
一、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突破之一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
何为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经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教育部,)。
新课标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建立了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的素养目标体系,旗帜鲜明地纠正当前普遍存在的“高分低能、有分无德、唯分是图”等偏失,描绘学科育什么人的图像,提出学科怎样育人的路径。
新课标要求教师超越内容标准,摒弃以知识点为单位确定教学目标,立足学科学业质量要求,依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厘清内容标准,自上而下、从抽象到具体地规划学期、单元乃至课时目标。
新课标针对原教学大纲长期存在的积弊,试图破解教学目标窄化、细化、浅化与孤化的问题,一致性地连接“想得到(理想的目标)”“看得到(可望的目标)”与“做得到(可及的目标)”,以提升学科育人质量。
因此,新的教学目标再也不是人们熟知的双向细目表以及据此确定的知识点目标,如“了解”“记住”“理解”“简单应用”等,而是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在特定情境中以何种观念和品格,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如语言建构与应用、史料实证、地理实践力、生命观念、科学探究、运动能力、创意表现等。
简言之,新目标就是学生“在什么情境下运用什么知识能做什么事(关键能力),是否持续地做正确的事(必备品格),是否一贯地正确做事(价值观念)”。做事是新目标的宗旨,是新教学的关键,是新评价的焦点,是素养推论的直接依据。
目标变了,教学设计必须变革!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都是按课时分配知识点的,因此老师会分课时把一个知识点、一个技能、一个小主题等作为一个单位设计教学,甚至将一篇语文课文分为两个课时单位,设计成两份教案。
这样的设计必然会导致目标窄化、细化、浅化与孤化,直接影响到学科育人、课程育人的效果。
新目标要求老师的教学设计单位从“一个一个知识点”转向“在什么情境下运用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或完成什么任务”。
这样一个教学设计单位,用课程的话语来说,就是单元。
正如建筑单元本身就是建筑物(房子),而不是建筑材料(如水泥、钢筋等)一样,课程单元本身就是一种课程,需要包含关键的课程要素,如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
课程单元是一个课程单位、学习单位,它不是内容单位、学习素材,也不是知识点或知识图谱。
语文教材中常见的单元如果只是“一个主题加三四篇课文”,这至多算是内容单元或学习材料单元,不是这里所说的课程单元。
课程单元指的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大任务、大观念、大问题、大项目”的名义来组织或结构化要学的知识、技能、问题、情境、活动、评价等,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或事件。
这里的“大”意味着一个课程单元只有“一个”主要(中心或核心)任务或观念或问题或项目,是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或任务或活动太小、过多且琐碎而言的。
从课程的视角看,一个完整的单元设计至少包括六个要素:
1)单元名称与课时(基本信息及为什么要学)
2)学习目标(学会什么)
3)评价任务(何以知道已经学会)
4)学习过程(如何学)
5)练习与检测(何以巩固与评价)
6)学后反思(如何悟所学的东西以通向素养)
这六个要素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教学或学习单位,也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或课程事件。
课程单元设计超越了内容即知识点本身,它涉及该内容的完整的学习;
超越了知识点的习得或掌握目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lei1618.com/dlfb/7698.html